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3/12/2019
叶福炎/2019年马华文学回顾
作者: 叶福炎

即将走入2019年的尾声。在过去的三百多个日子里,马华文学这一场域曾发生过哪些值得关注的学术课题?今年的出版情况又是如何?本文希望能够借着有限的文字篇幅,回顾马华文学过去一年来累积了哪些丰硕的成果?

还原真相:五一三的历史、文学与文化

在马来西亚的独立建国历史当中,“五一三”事件是个重要的课题。然而,一直以来,不论是历史课本或者舆论中,它仍旧只能被噤声。在历经第一次的改朝换代以后,民间团体也呼吁马来西亚执政当局公开这段历史的档案、文件,还原历史的真相。网络媒体《当今大马》策划了“五一三半世纪”,希望能够在平衡报导的情况下,让马来西亚人民重新认识这段历史。这个专题策划的参与人员仍持续进行五一三事件的口述历史纪录,同时也正着手于编辑、出版的作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即可看见成果。

当然,文学与文化的范畴是离不开历史的。时隔50年后,由台湾中山大学人文研究中心张锦忠教授领衔在高雄西子湾举办的“后五一三马来西亚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会议”,邀请了马来西亚不同领域的人士前来参与,探讨这一起悲剧事件对日后马来西亚的文学及文化的影响、政治趋势等课题。而这场研讨会不仅聚集了老、中、青不同世代的学术研究者,场内的即时翻译更是体现了马来西亚多语、多元族裔的环境。据悉,这一次的学术讨论将会出版成论文集,也会是马华文学里头第一本集中讨论五一三事件的学术著作。或许,也弥补黄锦树教授在《异代新声》新书发布会中,提及马华文学在这方面研究的缺乏。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适逢“五一三事件”50周年,纪录片导演廖克发在《不即不离》以后,交出另一部纪录片《还有一些树》。影片以1969年“不准散播谣言”的警告信开始叙述原住民被奴役的历史,是让观众重新思考“后五一三”的马来西亚社会的新视角。廖克发与陈雪甄一起入围第五十六届金马奖导演奖的电影《菠萝蜜》,不仅是串连马、台两地故事的剧情片,也是一部以马共革命历史为背景,讲述一位留台马来西亚人(也是马共的后裔)与菲律宾移工相恋的故事。《不即不离》、《还有一些树》、《菠萝蜜》这3部作品探讨了马来西亚不同时期的历史议题,堪称是廖克发导演的“三部曲”。

回顾的回顾:一个世纪的马华文学

关于马华文学的历史发展,我们可以往前追溯到1919年发生在中国的五四运动。然而,五四运动已来到百年,这场运动对南洋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留下了哪些遗产?这也是今年学术研究关注的议题之一。两年前,王润华与潘国驹教授主编的《鲁迅在东南亚》初步汇编了鲁迅在新马、菲律宾、印尼、泰国与越南的影响。今年3月30日、31日,中国的国际鲁迅研究会领衔在隆雪华堂主办“第九届学术论坛暨五四运动100周年”,来自中、港、台与东南亚的学者前来共襄盛举。同时,现场也有以“鲁迅生平与作品”、“鲁迅与新文化运动”以及“鲁迅与世界”为主题的资料展,深具意义。据了解,本地的学术期刊《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刊》以及《马来西亚教育评论》皆在筹划与征稿关于“五四百年与新马华社”的学术讨论。或许仍在作业当中,目前尚未看到相关内容。

当年的南来文人因局势逼迫而下南洋,也促使了马华文学的发生。因此,早年的新马华文学清楚可见侨民意识的展现,但后来有人提倡应撰写马来亚本土的“此时此地”,遂引发了“马华文艺独特性”的论争。随着二次大战结束以后,新、马也分家各自独立建国,马华文学却陷入“有国无籍”的窘境,又经常受到中国文学这一系统的影响。90年代,黄锦树教授的“现实主义的困境”、“断奶论”以及林建国教授的“为什么马华文学?”,也是马华文学批评工作走入体制化的开始。更不用说,近10年来欧美学界发展出来的“华语语系论述”,也以马华文学作为重要的讨论对象。

虽然批评工作伴随着文学批评的发生已有百年之久,但马华文学体制化成为一门学科,只是近30年的历史。在体制化的过程中,陈大为与锺怡雯两位教授所编的文集为马华文学留下许多资产。为了纪念马华文学百年的历史,2019年他们俩编选一套以学者为单位共计11卷的大系。除了两位编者,还包括李有成、陈鹏翔、张锦忠、林建国、张光达、潘碧华、黄锦树、魏月萍以及高嘉谦共9位学人。这套大系可谓体制化的见证。可惜,仍缺少也致力于马华文学研究的一些学人,如庄华兴、林春美、黄琦旺、许文荣等人。

《大系》之余,两位教授另编《华文文学百年选·马华卷》,当中所挑选作品横跨百年,多少也概括了发展百年的马华文学史。同时,这套选集还有中国大陆卷、台湾卷和香港卷,可见编者将其视为能够与其他华文文学相匹配的意图。虽然选集只涵盖新诗、散文、小说,但这一两年对于话剧史料的抢救运动,也有相当高的呼声。希望未来话剧也会成为马华文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

跨国、翻译、出版:扎根于本土,走向国际化

去年,小说家张贵兴阔别17年以后的长篇小说《野猪渡河》出版,获得广大读者的回响。2018年,《野猪渡河》分别获得台湾Openbook年度好书“中文创作”的入选,以及博客来“华文创作”的年度选书。野猪出闸,奖项累累。今年,张贵兴以《野猪渡河》夺得第十五届花踪文学奖马华文学大奖的殊荣。同时,他也以这部作品被知名作家骆以军、杨泽推荐角逐第六届联合报文学大奖。不仅如此,小说于今年初荣获台北国际书展大奖“小说奖”首奖,也成功在147部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拿下2019年的台湾文学金典奖年度大奖。

荣获多个奖项之余,中国的后浪文学也将引进《野猪渡河》之外的3部作品,包括《赛莲之歌》、《猴杯》与《沙龙祖母》。在后浪文学“华语文学”系列中,张贵兴是继黄锦树之后,第二个被引进的马华作家。而这系列的作家,也包括袁哲生、黄国峻、骆以军、童伟格、赖香吟和林燿德。黄锦树《雨》这部小说集资出版以来,豆瓣的评价已经来到逾2600条,仍在增加当中。同时,新版的小说集《乌暗暝》也已赶在今年出版。相信,黄锦树、张贵兴的作品将会引起马华文学在中国新一波的讨论。

马华文学成功打造自己的品牌,开始吸引国外不少的翻译者与出版商的目光。2017年,陈思可(Natascha Bruce)以贺淑芳的短篇小说〈湖面如镜〉成功角逐并荣获由美国笔会所颁发年度奖项“PEN Translation Prize”。时隔两年,《湖面如镜》全书也终于翻译出版,分别由英国的出版社Granta Books以及美国的出版社Two Lines Press发行。这本小说也获得国外文学评论如Guardian、Asian Review of Books 的好评。据宝瓶出版社社长朱亚君在脸书上透露,黄锦树的短篇小说集《雨》也于今年商讨并授权波兰与法文的出版。相信,这会是马华文学成功吸引欧美读者目光的开始。

除了《湖面如镜》英译本面世,贺淑芳也成为今年度乔治市文学节重点推荐的马华作家之一,另一位则是多重身分的张锦忠。乔治市文学节是一个以英语为交流媒介的文学节,过去甚少出现马华作家的踪影,而主办人范绮伦与Sharaad Kuttan在节目的筹划上,希望有机会让更多人认识马华文学。他们两人与马来全职作家S.M.Zakir在参与第十五届花踪文学奖颁奖典礼之后,不仅高度肯定文学奖评审的专业水准,也希望未来能够透过翻译(不管是中译马、马译中)进行文学上的交流。尤其,他们非常希望能够阅读《野猪渡河》这本小说。

今年度让人最亮眼的“翻译”无疑是陈团英的长篇小说《夕雾花园》。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一对姐妹在日本殖民马来亚的故事。姐妹俩被日军折磨而靠着希望能一起打造梦想花园,继续存活下去。日军撤退以后,幸存的妹妹为了完成两人的梦想而拜师日本著名的园林师傅,彼此也因而相恋。花园完成以后,师傅却失踪,再次让妹妹陷入离别的痛苦。小说出版以后颇受好评,不仅入围英国曼布克奖,在亚马逊平台上也获得许多读者五颗星的高评价。

2014年,大马制片公司Astro Shaw与HBO Asia买下小说的版权。历经两年的改编过程,以及导演与演员的挑选,最终促成印度、新马、台湾、澳洲等“八国联军”的制作班底与拍摄团队,电影终于在2019年上映。这部电影也成功入围角逐9个第56届金马奖奖项,最终夺得最佳造型设计奖。金马奖主席李安也对这部电影赞赏有加。


读者、市场:国内华文文学出版走向寒冬?

2019年初,大河文化出版社社长廖宏强宣告放弃马华文学出版的业务。这是一家以推广马华文学为目的的出版社,过去4年出版了不少好书,如《胶林深处》、《我们返马这些年》的文集,皆是深具文学史意义的作品。而菊凡《暮色中》的再版,也属马华文学的经典作品。另外,大河文化出版社也成立出版基金,鼓励新人作家出版个人的第一部作品,卓振昇的诗集《水泥倾城》、卓振辉的小说集《天堂的锦鲤》都是受惠者。实属难得。

同样的,《季风带》因财务状况和通路问题,今年的6月11日正式宣告停刊。在“论述断层”的讨论风潮,创办人林韦地自掏腰包创办《季风带》,旨在打造一本打破僵局、“建构论述”的文学阅读杂志。从创刊号开始,一共发行了12本。虽未能够永续放行,不过每一期的专题策划与书评,也留下阶段性的成果。目前,季风带的重心也将从内容生产转向阅读推广及创作销售这两个方面。

除此之外,细算其他出版社的出版品数量,相较于2018年少了许多。2019年,三三出版社的华文文学出版,仅有马华短篇小说选集《野芒果》与安焕然的文化评论集二册。而有人出版社依旧维持每年出版10本左右的数量,今年一共出版了1本小说选、3本小说集、4本散文集。另外,大将出版社出版数量也仅有13本,只有1本是诗集。当然,这又涉及出版社的定位与策略。

综观而言,国内的华文文学出版大不如2018年。这是否是出版业的寒冬?或许,这有待出版社的从业人员提供另外一个视角与观察。相对的,马华文学的学术出版品,却一箩筐于今年“出清”。除了上述提及的《大系》以外,中山大学人文研究中心也终于出版了《异代新声:马华文学与文化研究集稿》、《离散、本土与马华文学论述》,两本是为世代的对话。另外,许文荣、孙彦庄两位教授主编《马华文学十四讲》是由多位学人所撰写大学教程使用的参考书,这也是体制内进一步的积累。另外,《大山脚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于今年出版,无疑是“大山脚学”的重要基础。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