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4/11/2018
刘惟诚 ·别再迷信数量
作者: yslee

作为“向东学习”的政策缔造者,让日本大学在大马设立分校,一直以来都是首相敦马哈迪的夙愿。其在第一次任相时,已积极向日本政府献议,但该国大学过去并没有在海外设分校的传统,再加上日本《学校教育法》的限制、日系学位对非日语学生的严格条件,以及日式教育体系与大马的英式教育体系的差别,令日本大学无法(也没兴趣)在海外设立分校,也让敦马在当时难以如愿。

尽管日本政府已在2005年修订学校教育法,容许部份等级的大学在海外建校,但法规对颁发海外学位的条件未有放宽,所以,日本至今依然未有任何一所大学顺利在海外设立分校。因为这是敦马的个人愿景,因此其在第二次任相后,就继续与日本教育官员接触,并在8月间获得日方的正面回应,到了敦马上周第三度访日时,也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处取得更明确的说法,对方表示将全面探讨相关事宜,让敦马的努力最终得以明朗化。

敦马结束访日后数天,日本3所著名大学,即筑波大学、日本设计学校,以及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APU)迅即向我国教育部表达建校意愿,若这3所大学真的顺利落实,则大马将成为世界唯一拥有日本大学海外分校的国家,这从我国政府角度而言,将有助提升大马为本区域高等教育中心的地位。当然,这本来就是(国阵和希盟)政府的奋斗目标,即借助大专院校的数量、国际生的数量,以及外国知名大学分校的数量,来提升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和地位。

比如前首相纳吉就引入了中国厦门大学,而敦马在首次任相期间也引入了英国诺丁汉大学、澳洲科廷大学等名校,除此之外,当然也批准设立更多的公立、私立大专院校。截至9月止,我国已有20所公立大学、60所私立大学(16所为相关大学的分校)、30所大学学院、10所海外大学分校和182所学院,大专院校共计282所,而这些都是已获得招受教育部国际生批文的大专院校,我国尚有一堆未能招收国际生的小学院和30多所工艺学院(polytechnic)不在数据中。

这些为数庞大的大专院校,让我们感受到政府在这方面的诚意,但身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却拥有另外一种想法,即数量不代表素质。作为一个仅有3千多万人口的国家,大马人口与大专院校间数的比例为1对10万,看起来虽合乎发展需求,但若按各领域的学科、学额均分,除了炙手可热的医科,其他学科在国内已是供过于求。那其他国家呢?日本全国有764所大学,以1亿多人口计,比例为1对16万,而新加坡有五百多万人口和逾29间大专院校,比例为1对19万。

上述两国的高教人口比例虽然远低我国,但他们在各领域科系数量均衡,各校除了拥有校园自治、研究独立,政府还为各领域提供适量研究拨款,更积极顺应跨领域、跨学科合作的研究趋势,令这些大专培养出浓厚的学术环境和研究风气,进而产生了在各领域表现都很杰出、名列前茅的筑大、APU、国大和南大。

反观我国,本地大专之间激烈竞争,一些院校为了增加“客源”不惜减低标准狂收国际生,甚至在硕博阶段(postgraduate)强推“准时毕业”(GOT)策略。

GOT策略,让学术研究变得快餐化、机械化、单元化,令教授和研究生无法在研究中注入新思维,导致研究难有新突破,再加上本地大学教员文书工作的繁重、教务程序上的繁文,以及教务体制缺乏对跨领域研究的包容性,都在侵蚀着这个国家的学术环境和研究风气,导致本地大学在各领域研究中裹足不前,无法创造学术影响力。显然,和日本与新加坡相比,我们虽然在大专院校的数量上占优,但在学术研究、风气、资源和影响力方面,却是望尘莫及的。

因此,政府不可再如过去般,迷信“数量”能够提升高教地位,反之必须调整心态,探讨如何提升国内学术研究的风气和资源,以实现校园行政与研究自主、提供研究奖掖、强化各领域资源,并顺应跨领域和跨学科研究的趋势,因为只有解决这些缺陷,我们才能提升本地的高教水平,并借此奠定本区域卓越高教中心的地位,而且,让顶尖大学来我国开设海外分校并不足够,只要我们拥有优质的学术环境,我们甚至可吸纳他们的顶尖学者,而这个结果,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