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31/01/2019
传统巴刹的未来·巴刹会消失吗?
作者: 报道:本刊叶洢颖、摄影:本报黄冰冰

你有多久没有跟家人一起去逛巴刹了呢?(图:星洲日报)

传统巴刹里长大的孩子,常自然成为父母的左右手。

知道这一行辛酸的父母,有的未必舍得让孩子重走自己的谋生道路;有的却也乐见其成,欣然接受孩子接下自己的衣钵。

相对于他们的选择,依旧光顾巴刹的居民又怎么看待这样的公共空间,他们对巴刹还有什么期待?

曾经在微博上看到一段帖文:“同事说他在国外找正宗中餐厅的方法是:留意收银台后是不是有小孩子在写功课,有的话就是正宗的中餐厅了。”令人不禁莞尔。

其实除了中餐厅,巴刹里也有许多小孩就是这么长大的,原因无他,家长们为生计拼搏的同时需兼顾孩子,把他们带到工作场所也是迫不得已,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变成父母亲的左臂右膀。

比如巴刹小贩彭凤仙育有三女二子,其中长女和次女8岁开始就会杀鱼去鳞,小女儿在襁褓时期就被爸妈带到巴刹档口,睡在满是鱼鳞的纱笼里,晚上摆夜市的时候,年纪大一点的孩子便在档口做功课。

“要找吃,真的没有办法。”

实在照顾不过来,只好将年纪最小的两个孩子交给保姆看护,一周回家一次,亲子之间相处几小时又送回保姆家,一直到中学才真正回归家庭。这样确实减轻了负担,他们也付出了情感上的代价:这两个孩子跟保姆更亲近。

“我也能理解、能接受,我是不计较的。”

现在长女偶尔也会带着孙子到鱼档帮忙,也是因为没人看顾,彭凤仙认为小孩跟着父母亲到巴刹,最大的好处在于能亲眼看到父母亲的工作有多辛苦,体会到赚钱不易,才学会珍惜。

父母档口,谁来承传?

许多官二代、富二代成年后会子承父业,选择跟随父母的脚步从政或继承父母的事业王国,但是多数“贩二代”的父母却不太愿意让孩子承接自己的小生意,就因为他们知道有多不容易,不愿意孩子受罪。

巴刹小贩刘月英坦言,自己和丈夫现在经营糕饼档只是为了打发时间,等到真的做不动了,就把档口收了不做。

“儿子都有自己的工作,现在没有年轻人要做巴刹了。”

巴刹小贩叶育坚的子女在十四五岁的时候,逢年过节或学校假期会到档口帮忙搭把手,其中儿子在近几年每周六日或他出游期间当“代老板”送货、取货、开档,俨然是接班人的姿态,可实际上他并不愿意儿子接手。

“他确实很适合做生意,顾客都很喜欢跟他打交道,但是我觉得巴刹这种生意不好做而且很累。你看现在哪有几个年轻人做巴刹的?而且家里只要一个做巴刹,全家就得一起做。”

“我希望他趁现在还没有家庭负担,先去外面闯闯,做他想做的事情。”

相比起刘月英和叶育坚,巴刹小贩邱瑞明夫妇却反其道而行,表示如果孩子想要接手他们的猪肉档会乐见其成,反而不想要小孩生活在完全无菌的环境里。

“我觉得他太爱干净了,这对他来说不好。他现在看到垃圾车来我们家收垃圾,都会躲到房间去。我就会告诉他:不能轻视清洁工人,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就会活在垃圾堆里。”

“如果没有人卖猪肉,那人们要去哪里找新鲜的猪肉?”对每个付出劳力和汗水为生的人给予尊重,教育小孩切勿“职业歧视”,也许是他们给孩子和社会最好的礼物。

“老板,这个怎么煮?”当一名主妇向摊主发问时,摊主还来不及回答,邻侧的另一名主妇就已经滔滔不绝地在现场开小型“烹饪班”,还主动介绍其他食材,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就开始聊起天来。

有些顾客来到老板跟前,刚打了招呼还没张嘴说要买什么,老板已经心领神会地把东西打包好递了过去,偶尔还给打折,把零头抹掉,顺便聊聊近况,问一问对方在海外留学的孩子如今怎样?身体是不是还好?

可能还会有些熟客来采买之余,把自家的货品送给摊主尝试,也许还会托摊主代卖。

忙碌高峰期过去了,摊主们会互相串门子,有时还会一路呼朋引伴去喝茶,然后你就会看到这些摊主围坐在茶档前喝茶聊政治,仿佛一群时评人召开小型的政治论坛,时而争锋相对,时而互相应和,偶尔还有路过的老人加入讨论。

这些画面几乎每天都会反复上演,此情此景让商家和消费者的界线变得模糊。

你曾在霸级市场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吗?霸级市场干净,从入口到本地的货物都应有尽有,但似乎缺乏了些人味。

杨依铃(右)说,巴刹是一个让人们有机会交流的场所,而且巴刹摊主们很多时候会给予解释和协助,这是在超级市场看不到的。(图:星洲日报)

有温度的交流

和丈夫、女儿一起来巴刹采购的杨依铃,是见证传统和网络时代变迁、站在两个时代交汇点的80后。

如果说巴刹是老一辈人的社交场合,加上与科技之间的隔阂,让他们对巴刹有特殊的情意结,那曾体会过巴刹这种传统购物场所和网购便利的80后,为什么还要来?

“巴刹和网购最大的差别在于你来到巴刹,有人和人沟通,有时候还会跟老板聊其他的话题。网购的话,只是对着系统和屏幕,完全没有温度。”

她感叹,现代人很多时候都坐在家里,坐在电脑前当宅男宅女,几乎不跟别人交流。因此,虽然女儿会嫌弃巴刹又热又脏,但她还是会鼓励她出来,借着逛巴刹的机会,教她分辨蔬果、鱼肉的种类。

当然,在看荷包吃饭的今天,她也不完全是“巴刹党”,偶尔也会去霸级市场。

“只要是买猪肉、鱼肉,我都会选择巴刹,毕竟比较新鲜。至于青菜之类的,我会先比较价格,因为有时候反而是霸级市场比较便宜。”

彭凤仙的孩子们从小就在巴刹长大,长女和次女更在8岁时学会杀鱼去鳞。(图:星洲日报)

人性化,巴刹最有力的武器

然而,年轻人的缺席、霸级市场的遍地开花、网购日益盛行,几乎每个档主都说“这生意就到我为止”,于是“巴刹会消失吗?”一直是我心里的疑问。

在摊贩们为顾客们忙碌地打包、切肉的当儿,我亦没有放过一切可以解答我问题的机会,开始与站在一旁等候的顾客闲聊:为什么他们还愿意来?

他们认为巴刹还是会存在,但卫生、环境问题一定要改善,一旦处理好这些基本问题,民众还是会到来。

“在这里较有亲切感,跟华人老板能直接沟通。”

有的人是从小跟着母亲来巴刹买菜,跟各个摊位的老板都已经相熟,并认为巴刹的生鲜食品比较新鲜。

“霸级市场的肉都是冷冻的,新鲜度比较差,而且在巴刹可以自己选。在霸级市场一切都是self service,我们不会挑选时,没有人会给我们指点。可是你在巴刹的话,跟老板一次生两次熟,建立起交情后,老板给我们挑的货物都不会差。”

还有的人认为去霸级市场买菜固然方便,但如果是打算煮两把菜,那就得买3把菜了,因为买回家后,经过挑拣会发现质量好的菜满打满算只有两把的量,而不像在巴刹那般,当场就能挑选。

人性化,无疑是巴刹最有力的武器。

叶育坚说,儿子虽然很适合做生意,客人们都很喜欢他,但他希望儿子可以去做想做的事情,毕竟巴刹不好做。(图:星洲日报)

【结语】

巴刹存在的意义

与买卖双方展开对话后发现,当摊贩对于“巴刹”的未来抱持悲观态度时,来消费和光顾的民众却表示乐观,并不认为巴刹会走入消亡,因为它有“存在”的意义。

其中一名年逾70的老伯说,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很多生活水准不高的人,巴刹就是为他们而存在的。

在这里,不仅是低收入群体可以用低价格采购日常必需品的地方,也是贫困的老人们找到一线生机的活路,比如曹金美。

趁着新年将至,到巴刹办年货的同时,不妨静心地看看那些面容,也许会看见更多的故事。

相比起冷冰冰的霸级市场,很多时候充满故事的巴刹会显得更有温度。(图:星洲日报)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