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8/02/2019
谁还在读报纸?【符传艺】阅报,让见解更有深度
作者: 林德成(记者)

5497LTS201921418333982637.JPG
符传艺认为难以辨认网上新闻的真伪,唯有等待报章查证和报道。(档案照)

“网络资讯虽然迅速,但有些资讯却不太准确,所以我还是相信传统的、由专业记者及编辑出版的报章,至少可以很确定资讯是准确无误的。”马来西亚诺丁汉大学工程学院教授符传艺受访时称,任何劲爆消息一旦放上社交媒体就会被广传,难以分辨真伪,唯有等报章证实有关消息。

今年42岁的符传艺,从中学开始养成阅读报纸的习惯,当时为了应付学校时事问答比赛,翻阅报纸成了日常任务,不料这个习惯延续至今。他说,在工艺大学就读时,附近居民都喜欢阅读《星洲日报》,而恰好在外租房,便与屋友合资订阅《星洲日报》。对比现今的学生,当时的他没有任何社交媒体可流连,网络也不发达,阅读报纸和杂志就变成日常消遣,获取资讯的管道。直至修读硕士,他才购买第一架手机,如今智能手机的功能早已媲美小型电脑,刷手机就有海量信息涌出来,关键在于如何筛选想要的资料。

这些年,当学术界的友族朋友知道他仍有阅读报章的习惯会感到些许惊讶,反而他们已不再购买报章。“但我会向他们解释,中文报章如《星洲日报》还是很不偏不倚地报道事实。”他补充,除了新闻,中文报章也刊登了许多文化艺术领域的发展和资讯,对比其他语文的报章,篇幅多寡就有所差别。

5497LTS201921418333982638.jpg
符传艺有剪报的习惯,偶尔读到一些重要的资讯,为了方便日后参考就会逐一收藏,大部分关于健康、文化艺术、生活资讯等。(受访者提供)

希望报道翻译成英巫文

虽然符传艺就读工程系,但极为重视本地文化、艺术和音乐动态,“其他报纸对这些课题报道比较少,你看副刊定期会刊登关于本地文艺圈的信息,还提供文学创作平台。”他希望报章能推广友族的艺文圈发展,同时也能将报章的艺文报道翻译成英文或国文,让友族也能了解华人文化艺术圈的讯息。

新闻报道涵盖了政经文教,而华社很注重文化与教育,符传艺举例,当华社频频提及承认独中统考事宜,其他友族无法了解。他希望能加速推动《星洲日报》英文网站,让更多友族读懂《星洲日报》的内容。“好比很多华人也不了解巫裔同胞为何会非常重视宗教教义,各族群都有自己的特性和文化,报章就扮演一个渠道和交流平台。”

不愿错漏任何一天的新闻

符传艺笑说自己不愿错漏任何一天的新闻,“首先会看头版新闻,虽然早上得出门工作,没太多时间翻阅,我还是会迅速地扫描头版新闻才出外。只有晚餐时间才能真正坐下来看报纸,每晚都会花上一小时多的时间将整份《星洲日报》读完。偶尔出门后回来就很折磨,比如前往欧洲一个星期,回国后要用接近两个星期才能追上那段期间所遗漏的新闻。”

影像资讯无疑是最能吸引读者的眼球,长文难以令人产生兴趣。他试过长时间盯着屏幕阅读《星洲日报》网站的新闻,但眼睛会容易疲劳。因此,他至今坚持翻阅报纸,且会对国内外新闻会留下深刻印象。例如报章曾连续刊登多篇关于“一带一路”的新闻,他身边朋友反而会略过,“我还是会看,是为了‘知道’。”当具备基本了解,才能容易跟进后续报道。

5497LTS201921418333982639.jpg
这些是符传艺刊登在《星洲日报》【言路】版的专栏文章。(受访者提供)

撰写专栏与读者互动

他坦言,阅报让他对事情的见解更有深度,主要归功《星洲日报》【言路】版的多位资深专栏作者,让各领域专家发表自身见解和对事情的独到观点。“绝对是获益良多,我本身这几年也在《星洲日报》写专栏文章,从中也学到这些专栏作者对事情专研的精神。”

当【言路】版主笔与他洽谈撰写专栏一事时,他便定下七八个主题,透过【言路】版的平台与读者互动。“当时很少人以宏观角度谈论高校的课题,目前我近乎一半文章都在探讨其他国外高校的办校方针。”当中这些文章必须耗费很多心力整理资料,让读者可以有初步认识。“开心的是每次我的言论文章刊登后,都会有人回馈给我。”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