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8/02/2019
谁还在读报纸?锺钦贵:阅报,改变我的人生轨迹
作者: 林德成(记者)

锺钦贵称,一份报纸到手后,他会先从副刊开始阅读。他格外珍惜副刊的文学园地,并希望报章未来继续保留【星云】版,不要让这个平台萎缩。(受访者提供)

74岁的锺钦贵中气十足,电话中的他谈起阅报体验时,不断强调文字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命,而《星洲日报》副刊的文章正是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他指,当时副刊有很多贴近生活的文章,行云流水的文字轻易触动人心。“我这个没去过学校的孩子,就从一篇又一篇的文章慢慢学习,慢慢琢磨和体会文字的美。”

锺钦贵的童年时光与橡胶林有密切关系,家境非常贫困,小小年纪就尾随父亲到胶园工作。直至9岁那一年,由于当地小学不收超龄的学生,父亲为了不让他错过升学的机会,送他去夜校上课,“那时老师教导我们认识一些中文字。”课堂上的学生年龄不一,年龄比他大的都有。读了三年多之后,他离开夜校,跟着父亲一起讨生活。

由于认识的中文词汇有限,读完夜校也未必能看懂报纸的新闻。他笑说,所幸夜校老师有教导如何使用字典,举凡在报章读到陌生和冷僻的词汇,他就逐字翻查字典,学会发音和了解词汇意思。“我是这样慢慢走过来,所以报纸真的是影响我一生。”

“我父亲本身很喜欢阅读《星洲日报》,到我已经是第二代了。”目前居住在霹雳州珠宝的锺钦贵在1960年代开始阅读《星洲日报》,他还依稀记得当时售价为一份30仙。

十多岁时,他独自到园丘工作,但要读到一份报纸却不容易。当时公司有订阅《星洲日报》,从园丘到市区报纸代理商取报的路程约4公里。他必须依靠园丘书记的帮忙,对方每天需处理行政工作,包括到市区邮政局寄信与取信,再把报纸拿回来,回到园丘已是下午时段。万一当天他没出门,就要等到隔天才能一次阅读两天的报纸。

园丘里共有五六户人家,当中有些是从中国南来的华人,特别关注中国的新闻。锺钦贵估算约有20名华裔员工,但识字者不多,只有4人阅报,分别是他与2位员工,以及在园丘经营杂货店的老板。他感慨自己虽然20岁,但还是看不懂报纸上的国家大事,唯有与三十多岁的杂货店老板经常聊天,仰赖对方解说。锺钦贵称,当时他们很喜欢《星洲日报》,因为刊登不少关于中国政治动态的新闻。

直至25岁那一年,锺钦贵离开园丘,进入一家印刷厂工作直至退休。

1968年8月14日,锺钦贵的文章〈橡胶种籽爆裂时〉刊登在【星云】版。他格外激动和珍惜,至今仍保留当年的剪报。(受访者提供)

《星洲日报》启发写作生涯

笔名为章钦的锺钦贵数十年来笔耕不辍,也是星洲日报副刊【星云】版的“常客”。回想起文学创作的起源,他说,全因读到马华作家冰谷(原名林成兴)发表在【星云】的〈园丘散记〉,启发了他写作的动机。

两者有一个共同点,均在胶园工作。在规律的园丘生活当中,对方透过写作叙述园丘的景象。锺钦贵坦承自己没有太多学识,心生自卑,以致很少说话。直至阅读冰谷的专栏文章,“那时觉得‘哎呀,有人看到我们的生活’,就这样改变了我的人生轨道。”作者未必知道,但好文章是会影响一个人。

冰谷文章影响他甚深,虽然许多文句读不明白,但会设法翻查字典,为橡叶飘落的季节注入文学的味道,借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怀。“我最大感触是有人了解我的生活。”1968年,他投稿到【星云】的文章〈橡胶种籽爆裂时〉获刊登,令他欣喜若狂。无形中变成一种创作的动力。

冀持续推动本地文学

“当我在【星云】看到人家写了自己的生活,不禁会自问怎么不也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生活体悟。”【星云】平台让他有了抒发情怀的管道。无论时代如何改变,他认为《星洲日报》依旧维持原有办报方针,更不遗余力推广文化、文学,如花踪文学奖已经迈入第15届,是许多创作者追求的文学殿堂。

文字比较容易影响一个人,他直言,社交媒体上流传的信息或文章难以在脑海留下印象,读后就像过眼云烟,无法再记起。阅读报纸则需要耐性,慢读更需要专注力,无论是长篇专题或文学作品,若细读就能发觉当中细节和了解作者用意。“这(阅报)与阅读文学作品、书籍一样。”

“以前我不太爱说话,换作以前你访问我,说不定只有几句。”锺钦贵从电话另一端传出爽朗的笑声,并称惯于用文字表达内心感受。“我参加霹雳文艺研究会后,担任理事、秘书和会长的时候,开始要面对社团的东西,我才开始‘学’讲话。”

他强调,文字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生,无论是从事什么行业,透过小文章也能有所启发。

“当年没有(阅读报纸)的话,我可能就变成另外一个人,是一名文盲、老粗,什么都不懂。”他笑道,虽然写作不是什么大成就,但至少人生没有遗憾。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