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1/02/2019
宋明家.宗教界的个人崇拜
作者: 宋明家

多位宗教界朋友说最近发生的“法师涉性侵案”不该在大众传媒报道或讨论,因为这会影响大众对宗教信仰的信心。但在教育普及的资讯社会和网络世代,被动式的等事情缓和,或鸵鸟式的把事情遮掩,都无法厘清个中迷思,以及协助避免更多受害者被蹂躏。

媒体或评论员不是幸灾乐祸,特意去渲染别人的过错,而是藉机提供民众一些思维因子去理性分析;期间社会信心固然会多少受影响,但理解增加了,长期反而有助于形塑理性社会,和提升大众对信仰的信心和认识。

宗教界丑闻大多牵涉性、金钱或其他物欲因素;但为什么众多信众会被影响,进而支持、供养这些宗教师,甚至在丑闻曝光后还维护这些所谓的心灵导师,其实就是宗教师“个人崇拜”洗脑的成功。

拥有个人崇拜倾向的人,一般是“永远不会错”的,信徒也不可质疑他的教学;有的甚至宣称拥有神力(或真拥有某些神力),来教导信徒如何治病、生活、工作等;也有的宣称“我是某高僧转世”等。

这些领导信众的宗教师的修行和道德水平,理应比广大信徒高,比广大信徒更懂得什么是“依法不依人”,发现群众间出现崇拜或神化自己的时候,更有义务去提醒信徒们,以防范“崇拜病毒”在广大信徒间散播。

但我们看到许多宗教师似乎在自爽状态里,也有以“方便法”说词来忽悠信徒、唬弄大众。在佛教界,这种现象若没有被纠正,而(对教义认识不深)信徒也没有意愿去脚踏实地认真学佛,就会演变成“某师父/大师的法最好”(见师不见佛–佛陀不见了)、“某道场/宗派的法最好”(见树不见林–佛法大森林不见了)。

当个人崇拜病毒在团体稳固根基后,若发生针对宗教师的丑闻,信徒就会情绪化的群起反抗、驳斥,直至事情严重到无法遮掩的程度。宗教师性侵信徒的案件,很多时候就是这些信徒“不愿面对真相”的情绪间接引致的。

抗拒真相的不理智,也多少和下列这些因素有关:

贪:当宗教师宣称能快速提供某些利益(如财富、事业、健康)时,信徒就趋之若鹜。

痴:“人家是因为我们信徒众多,所以心生妒忌毁谤我们”,是这些盲从信徒的普遍心理。

懒惰:信徒投机取巧,不肯花时间、费精神正确修行,缺乏基础教义根基,缺乏智慧去分辨善恶对错、去了解什么是“依法不依人”或“依义不依语”。

恐惧:信徒被洗脑,以为若没跟从宗教师教导,就会大难临头、恶业显现。

羊群心理:团体有许多所谓“社会精英”信徒,而盲目以为“人家大学教授、企业大老板、专家都已经相信了,我跟着信准没错”。

佛教有一部《卡拉玛经》,记载佛陀教导信徒不要盲信,应该事事求证求真;当我们彷徨着某些话语真假难辨时,别因为以下这些根据,就信以为真:1. 他人的口传、传说;2. 奉行传统;3. 流传的消息;4. 宗教经典;5. 逻辑;6. 哲理;7. 符合常识外在推理;8. 符合自己的预测、见解、观念;9. 演说者的威信;10. 他是导师、大师(引《增支部‧卡拉玛经》)。

在另一部经典里,佛陀对Vakkali比丘的教诲,也值得借镜;当时Vakkali比丘因为看到佛陀相好庄严,起了坚定信心而跟随佛陀出家,以便得以跟在他身边、时时看着他的庄严相;佛陀后来教导他“观法者则观我,观我者则观法”(这里“我”指“如来法身”,不是指佛陀肉身)。重点是:就算天天看着佛陀/大师/师父,自己没有正确修学佛法、没有了解佛法,也永远不会见佛(引《相应部·瓦卡利经》)。

在此借用藏传佛教上师慈诚罗珠堪布仁波切的一段话,深愿与读者们共勉之:

“用中立观点去对待不了解的修行人 — 既不要随意毁谤他人,也不要轻易帮不熟悉的人做宣传、打广告,以免助纣为虐、害人害己。追求真理和智慧,不追求个人崇拜!”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