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9/08/2017
沈明信‧《弟子规》有问题乎?
作者: bslim

问题在於教条式的背诵灌输。逼孩子去背那拗口的古文,自此视古文为畏途。更不用说那些本来就好动丶不喜文字的孩子。

你不能把《弟子规》里陈列的许多传统美德一律贬为奴性,问题是活於现代,大家都在看绘本,你觉得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可以把这些传统美德传下去吗?

每个孩子都有其学习特长,我相信会有不少孩子从《弟子规》获益。对於那些不能的,不适合的,能不能也给他们一些小小的教育自主权?

背诵《弟子规》不是所有问题的灵药,一句“出必告,反必面”,就能让孩子信受奉行吗?

试问一对从来不交待就出门的父母,深夜返家之後疲惫到只看电视,与孩子从没聊上两句,可有资格丶条件培养出“出必告,反必面”的孩子?

亲子教育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这个时代,我们要反对的是“教条式”的灌输。当然,对於稚童,基本常识如“不可以玩火”丶“不可以开门给陌生人”,你确实需要教条式的灌输,但如果有一些东西,是发乎於天性的,你怎麽能把他一一列为教条?

表面恭谨,一肚子的憎恨丶埋怨,那其实更可怕。能够下跪为父母亲洗脚,那很美;可如果是出自於真情,一个飞奔而来的拥抱丶一通问候的长途电话,也同样美不可言。

不是每个孩子都会以家庭丶父母为一辈子的重心,有些人注定是要走到世界大舞台,面对千千万万的群众。你要用甚麽样的教条去评估远遁的僧侣丶战场杀戮的兵士丶疯狂的探险家丶偏执的研究学者,如果他们家中有一对成日抱怨儿子的父母,他们是否就是不孝?

我们该要如何评估:因为他们的不孝,成全了许许多多人的“孝”?

孝的本意,本就是在於精神的层面,为此可大可小,可以守於家庭,也可以放诸四海,无远弗届。

孝的本意,不在一方,而是父子至亲在亲情的交汇之中,看到丶明白丶了解丶接纳彼此生命互放的光亮。

而我们若把一切的一切丶实相的丶抽像的尽化为教条,我们就没有视一个孩子为独立的生命,他的无尽潜能,往往出自於他与父母丶师长的不同。因为他还小,就应该只是一件无条件接受丶只供承载的器具吗?

张曼娟的母亲曾对她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这样的话,有人解读为僭越丶无礼,可如果孩子就是父母亲晚年的知己丶良伴,最佳的倾听者和倾述者,那不也是“孝”的一种?

孩子,你真的不必下跪。你若跪了,我又怎能和我生命中最好的朋友,好好地说话。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