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5/06/2018
郑凤云 ‧ 【零垃圾生活】40天美国出差行之垃圾“山”
作者: kychia

“咦,好像下雨了啊?”在巨大的垃圾槽前举着手机拍照,我从相机镜头里看到一丝丝快速降落的“雨滴”。将视线从荧幕移开,定睛往垃圾槽一看,妈呀,这不是下雨,而是机器压缩垃圾时飞溅出来的垃圾雨,正一滴滴打在我的脸上、眼睛上,还有嘴上!

这是波特兰市(Portland)其中一家垃圾中转站,城市产生的各类生活垃圾会由垃圾车运来这里分类、压缩,再由垃圾车送往百余公里以外的垃圾场填埋。由政府管辖的中转站可说是“生意最好”的中转站,因为其接受的垃圾类别最多,负责运营中转站的公司Recology也贯彻零垃圾原则,在垃圾堆中人手选出可以再利用或再循环的物品。中转站网站这么写道:这是在土埋场之前,最后一次回收资源的机会。

运营主管Bob Brandenburg带着我们行走在垃圾堆里,老实说真的很臭,更别说刚刚淋了一场垃圾雨后满身的垃圾味。他指着大仓库地上的一堆垃圾说,“这是从垃圾堆回收的木头,”接着又指着另一堆垃圾说,“这是从垃圾堆回收的家具。”接着来到一座巨大的垃圾山前,这里堆着一大袋一大袋的生活垃圾,他说:“我们会把垃圾送到输送带,由人手挑出可以回收的物品,但包在塑胶袋里的垃圾,我们不会打开。”

我们经常会幻想,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一定有某种神奇的机器,只要将垃圾送入机器,垃圾就会自动分类、回收甚至掩埋好,超级方便,一点也不臭,一点也没有污染。可是身处美国俄勒冈州最大城市的垃圾中转站,我没有看到魔法,所有的一切都那么原始————垃圾倾倒在仓库越堆越高,仓库有群鸟飞过,还有臭味飘逸。

垃圾,永远不会减少

我问Bob,你在这里工作20年,根据你的观察,这几年的垃圾是增加还是减少了?Bob说,“其实垃圾减少了一点,以前我们每日的处理量大概在1200吨左右,现在维持在900吨左右。”

这个出乎意料的回答引起我的好奇,他连忙解释说,“那是因为政府开放私人界经营中转站,中转站数量增加,自然分薄了我们的垃圾量。”

他指着后面连片的巨大仓库说,“垃圾永远不会减少。如果我在星期五将这些垃圾全部清空,星期一回来上班时这里又会回到满满都是垃圾的状态。”

每次参观这样的设备,都让我的心情低落无比。就像上个星期参观整个雷恩县(Lane County)唯一的土埋场时,同行友人对土埋场的高级设施啧啧称奇,我却对着满山遍野的垃圾无言哀叹。

中转站轰隆隆声此起彼落,民众将车内满载的垃圾倾盆倒下。
今天中转站的垃圾还不算多,高峰时期高度可逼近屋顶呢!

脚下站着的山坡长满青草,对面那座山丘也一样,如果无人告知,又有谁知道我脚下的这座山、对面的那座山,其实都是垃圾堆砌而成?地方政府花费巨额美金将它们永久封印,成为不能被打开的“秘密”,而两座山之间的山谷,只要另一个6年就会被垃圾填满、封印。如此循环下去,人类制造的垃圾“山”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一个堆填区耗资500万美金(一个土埋场有好几个堆填区),整个工程涉及结构、燃料、环境、毒物等专业知识,听起来的确值得啧啧称奇。然而若要我用一句话概括整个过程,恕我嘴贱,如此大费周章,不过是把百万美金送去跟垃圾陪葬罢了。垃圾从变成垃圾的那一刻起,就踏上一条由臭味、汗水和钞票铺成、通往密封棺材的死亡之路,实在不得不惊叹,人类为了垃圾竟愿意付出如此高的代价!

土埋场利用高密度塑胶密封堆填区,并安装感应器侦测破损区域,确保有毒物质无法渗出。
和土埋场负责人站在入口聊天20分钟,就有超过10辆垃圾车进入,这个土埋场每天接受1000吨垃圾。
垃圾车倾斜车身、打开后门,垃圾哗啦啦倒入山谷中的垃圾通道,再由重型碾压机推向集中区碾压得结结实实的,不浪费一点空间。
130万加仑的巨塔持续从垃圾山收集污水,并定期由货车运往污水处理厂处理。为避免泄漏引发灾难,塔身还是双层结构的。
由于持续封印堆填区,所以异味得到控制(才不会被邻居投诉啊),但空中盘旋的黑鸟还是让人联想到死亡的气息。底下的管道则用来排放垃圾堆的温室气体。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