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31/08/2018
出版人郭重兴 ‧ 编辑是出版业核心——马来西亚出版业该走出自己的路
作者: kychia

第十三届海外华文书市于6月9日至17日举行,共吸引68万人次入场。或许数十万的数字令人感到雀跃,但对于整个马来西亚的阅读环境,我们该考量的还有书籍销量、阅读量及出版量。这不免又老生常谈,提到出版业如何如何不景气。

台湾出版人郭重兴倒不这么认为,斩钉截铁说:“市场萎缩都是藉口。”

内行看门道,本期【非常人物】且看出版人如何看出版业。

台湾读书共和国出版集团创办人兼社长郭重兴早前来马出席第十三届海外华文书市。星洲日报副执行总编辑曾毓林及佛光山新马泰印总住持觉诚法师与他会谈,谈出版业、谈阅读力。访谈约在书市首日,人潮排队入场,不少人自备菜篮车购书。郭重兴坦言,前一天已被预告买书的人会很踊跃。

书市人潮虽多,市场普遍仍怨声载道出版业不好做。郭重兴不以为然,直说出版业萎缩都是借口。询及台湾出版业因走到饱和点,纷纷冲出海外(包括马来西亚)寻找新出口,他更不接受这个命题。这位资深出版人把问题归咎于,出版业者没有与读者好好沟通。

郭重兴认为,台湾在空间、人口、社会转变等压迫下锻炼出来的编辑力量和创意,在华人世界相对很强。虽然如此,若台湾出版社有意到马来西亚找寻新出口,不能抱着“台湾有什么书在这里可以卖”的想法。这不是一种落地生根的做法。

“我在台湾做出版的论点简单,就是编辑是否真的了解自己的读者,编辑力够不够好,还有够不够多。”换言之,郭重兴认为台湾出版社来到马来西亚应在这里找编辑,在地编辑才了解在地读者所需。台湾来的编辑可能只是规划者,从旁调好结构。

问题延伸至编辑力,马来西亚有没有足够素质的编辑,抑或是只有注重美观和编排技术的排版员。郭重兴不讳言:“台湾多少有这个现象,但现在市场挑战很大,已经容不下这些人。”他语气加重道,只等着执行总编辑交代任务的人不叫编辑,干脆回家接案子就好了,“编辑要有自己的风格和想法。”

郭重兴也反驳,编辑并非只是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扮演桥梁,那只是建立在作者的作品完美的前提下。什么叫编辑?

编辑就像电影导演,要无中生有,要选题、找作者,要知道作品卖给谁看,还要跟企划人员合作,谈行销、业务、发行,是一整套工作。

他认为编辑是核心。举例,社会学者要出书,不能写成研究报告,而是写给一般读者。然而该写些什么,学者不一定知道。编辑应该把自己当作主角,要怎么编,编成童书或是其他类型、图文比例等,都是编辑需考量的。小说稍有不同,有些作者作品写好了不先给太太看,而是给编辑看,然后双方一直讨论改进。他想,做文学创作的编辑最难。

出 版 业 要 对 读 者 有 信 心

读书共和国是一个庞大出版集团,旗下各出版社各自为政,好比美国联邦共和制,各州皆有一定自主权。郭重兴非常看重编辑,是以,他给予旗下各出版社总编辑绝对权力,规划出版方向和计划。

集团中央则从旁业务辅助,减轻各出版社的繁琐工作,专心出版事务。觉诚法师也非常赞同这种经营理念,不管大小出版社,在集团的大平台占有一席,共生共荣。

经济是许多出版业者面对的最大难题,郭重兴明白,成立一家出版社没有新台币一两千万元根本不用开始。在读书共和国,他创造的氛围是各部门完善,一些资源能共享。要加入共和国,提呈计划,集团中央视计划给予新台币300万元至500万元的预算。

谈到出版集团的时代责任,郭重兴说,一定要对台湾有信心,对文化有贡献。何以证明?就看编辑够不够精彩,书才会多元,读者才会读到很有趣的书。“这是相对的。你有没有愿意继续投入新的人才进入这行,让出版业更精彩,我觉得这是我的任务。”这又回到他对编辑的绝对尊重与注重。他比喻,出版社就像一团粘土,找了一个编辑贴上去形状就不一样。“你有什么人才就做什么,而不是我要你做什么。”

他理想中的出版业该像日本、美国、英国、法国等一流国家,上游(出版)最大,而非销售通路广,出版社却小。他也认为,出版业者要对读者有信心,如果觉得读者都不看书,自己就先垮了。

“一定要有信心做出让他们喜欢的书,比他们往前走半步,引领他们,这样做编辑才有意思。”

郭重兴(左)和觉诚法师呼吁社会,尤其青少年提升阅读力。(图:星洲日报)

纸 本 始 终 是 最 舒 服 的 阅 读 方 式

作者是否有足够好的待遇,抑是只能依靠兴趣来维持写作?郭重兴直言:“就一本书来说,作者的利益最大。”他打个比方,一本书的定价是新台币100元,作者的版税10%是按定价算。出版社拿到批发价至多55%,东扣西扣后毛利15%,存余5%、6%。他强调,作者的利润最低这番说法对出版社不公平,若书卖得不好,还有库存,都是出版社的投资。

对于年轻作者,他提醒,若出版社愿意合作,作者要相当程度接受编辑意见。如果不尊重编辑,一字都不能改的,通常不会有好下场。

台湾的现况是不少作者先在脸书发表,累积很多追踪者,要出书相对简单。脸书变成一个实验平台,让他们证明自己的内容是否有人读。“我是反对小说这样做,小说应该是很整体的,艺术创作不应测试。但是中国是这样,叫做网络小说。”

虽然不认同,他不得不认吊诡,日本的报纸,以前台湾副刊都连载小说。

网络时代下,碎片阅读当道,在阅读习惯改变情况下,小说是否已死?郭重兴笑言:“大家都这么说,但是进步的国家这种问题最少,为什么?”说穿了他认为,小说若写得不好看,无法打动他人,为什么他人要浪费时间来读。

他直言,阅读习惯会变,因为阅读的工具会改,那就接受吧。虽然不知道纸本还能读多久,但那也不重要,内容依旧为王。

他也认为网络和实体书(也可能是电子书)反而能结成好姻缘。如果只是在网络发表,作品不是被整体公开被看到。但出版成实体书或电子书,原来的网络读者永远是其中一部份读者群。而现实中,很多网络很红的作品变成实体书后也都卖得很好。

读书共和国最近采取新做法,为了在新书上市前引发读者喜爱,先免费让读者在电子书上分段阅读,到了一个阶段再出实体书,他们就会购买。出版社看重网络社群,希望预览阅读能够发酵,引发读者兴趣,吸引他们再回到纸本,因为纸本还是最舒服的阅读方式。

郭重兴称之为,给一本书温度。好比请大伙来吃饭,等人来齐了才从冰箱拿出菜肴,才要加热。书籍也是,等到了上市才加温是不对的,说穿了是一种行销方式。他相信终究载体一定会变,但是读一本完整的书和片段阅读不一样。

作为出版人,要真谈谈在意什么,郭重兴直认是童书,那关系到小孩有没有养分。儿童是根本,而且童书比较好做,只要有好东西,家长都愿意接受。恰好觉诚法师侃侃谈到楼下书市青少年书籍展场情况如何如何,这类出版社如雨春笋,生存得非常好。

郭重兴提及,童书是必要,小说倒可随缘。就算是漫画,也是很多年轻人发泄自己,和社会打交道的方式。他倒认为漫画可以把年轻人的焦虑和创作引发出来,而且读漫画相对没有压力。

觉诚法师也发现,本届全国大选,网络出现不只浅,而且是粗俗文化的语言。

有鉴于此,她迫切希望发掘青少年的阅读能力,只有阅读能够成就文化。

郭重兴大力赞同:“提高阅读力,是唯一的办法。”

郭重兴创立的读书共和国出版集团,旗下各出版社各自为政,共生共荣。(图:星洲日报)

侧 写

这是郭重兴首次来马,他自我提醒此次不是来香港,而是来马来西亚,一个华人环境与其他华人为主国家不一样的地域。他对马来西亚华文书市,乃至华人的多元文化背景做了心理准备。

像是觉诚法师谈《马来梵语》时随口一句“我们马来文深深受梵文影响”,郭重兴敏感捉住“我们马来文”这5个字。他直言,对马来西亚华人如何看待华文、马来文,他还需时间消化。

郭重兴最早认识的马来西亚人是大学里的侨生,再来是本地资深出版人。在他印象中,本地资深出版人对华人的某种坚持很强,很有执念,做出版就是为了推广。但是此次以台湾出版人身份来看马来西亚市场,看法不一样了。“我甚至想,如果我要来马来西亚开出版社,这里的华人怎么看?不只想做给华人读的书,也给马来人读。”

他提到,多年前在台湾一场开卷典礼得知台湾人一年购书量约2本半,马来西亚阅读率是一年2页半(注:他也怀疑数据可能误以华文书除以总人口)。“但今天看到那些年轻人,我最好奇的是为什么他们还要读华文?为什么不读英文和马来文?华文意味着什么?”

书市的人潮不足全面代表整体现象,毕竟马来西亚华人人口占七百多万,又分散在各大城市,还有一部份受英文教育。但,郭重兴仍然好奇,本地受华文教育的人,对华文如何执着,20岁再往下的年轻一辈又怎么看待华文书?

这不也是我们马来西亚华人该自问的问题?

郭重兴鼓励马来西亚华文出版业走出自己的路。早期出版业者多数是留台派,新一代仍在摸索马来西亚模式。他以澳洲为例,澳洲的一位总编辑说,从前大学毕业后要去伦敦或纽约,把英文“洗个澡”锻炼一下,因为澳洲在文化语言曾是英美殖民地。可是现在他们的出版很强,而且人口不比台湾多,台湾根本不能比。

“马来西亚一定不是台北、北京文化上的殖民地,马来西亚华文一定要走出来。”

PROFILE 郭 重 兴 简 介

台湾资深出版人,投身出版界至今逾30个年头,先后于2004年、2016年两度获颁金石堂“年度出版风云人物”,及2017年台湾文化部金鼎奖特别贡献奖。

曾是城邦出版集团创社元老,后于2002年创办的读书共和国出版集团。至今旗下已有40家出版社及1家杂志社,包括:野人出版、左岸文化、木马文化、方舟文化及远足文化等。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