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3/10/2018
吴鑫霖 ‧ 面对董桥
作者: kychia

那天请诗人陈伟哲来家里吃饭,他参观了我在PJ这间家客厅里的书架。我在PJ的书架分两个地方,一是客厅,一是自己的房间,房间又分两处,一处是读书写字的地方,一处是电脑两旁,层层叠叠堆满了书。

伟哲在楼下的书架上,看到我的董桥收藏。他问我,你也收藏董桥?我说是啊,见到便买,成了习惯。倒是有两本不买,就是那两本不知由谁主编的小品选集。虽然曾在特价展上见过这两本书,但始终没下手。一没兴趣,二则是觉得都有收藏董桥文集的习惯,就没必要买下这种选集了。

初识董桥,从18岁开始。图书馆里有他的书。那时候董桥的文字是很政经文教专栏形式的,不像现在这般模样。当时读着,不似现在的董桥,那时候的董桥文体尚未如此典雅,是很符合香港节奏感的。

忘了从哪本开始,董桥就变成了现在的董桥。我曾有个学长说过,读董桥的人都附庸风雅,很假。于我这个读董桥的人,听到这番说法不禁皱眉,请他详细解说为何有此见解?该学长说,董桥的东西就是装,装高雅,装有文化,装怀旧。这三装也的确不能否认就是董桥的特色。

若你问,我从董桥文章里获得的最大文学文化利益是什么?大概就是从他那边偷私了一些怀旧元素,懂得一些漆器、书画,还有张充和以及民国那些文人的逸闻轶事。

那,这样的散文对创作者有何助益?说实在话,读董桥真的没半点好处,纯粹就是消闲读物。只是,这消闲是要有知识底蕴的,就像读从前的人写的古诗,你文化水准不足,铁定打不开诗中密码,一窥诗人心事。

我的董桥藏书有多少?仔细数来,约莫十多本。不多,比起真正的董桥迷而言,我的收藏是少得见不得人,近期出版的更是不买了。虽然董桥的散文集,装帧精美,但内容来去都差不多。纵然董桥文体读起来让人心旷神怡,但长此以往读下去,怕是要消磨心智,让人活在深渊里,纸醉金迷,永不清醒。

当然,读书人不能不读董桥。因为除了书画、骨董,董桥谈最多的是书。不过这些书,跟现代人是没有太大关联的。那些出现在董桥作品里的书,不是绝版、珍藏版,就是说出来你也不会读的英美文学。所以我才说,读董桥文章,没一点文化底蕴,你解不开他要说的故事。

不过,也有几本不用太深的底蕴就能破解,好比《故事》、《风景》。说来惭愧,这两书我没读完,同事荣固极爱这两本书,在大众书局购得后,读毕,隔日立马同我分享。他知道我也读董桥,兴奋得仿佛遇见知音,谁料我压根儿没把这两本书读完。现在回忆这三四年前的往事,不禁莞尔。

除了上面这些,董桥还爱写人。读董桥笔下的人事,都是满纸沧桑哀愁。夜深时分,万万读不得。读了怕是惆怅,越是难眠。人生事,谁不经历磨难?但在19世纪到20世纪末,动荡时代中的那群人,纵使身怀绝技,谁不被各种主义、谁不被政治整死?能活下来的,都没再敢使出那浑身的解数。

董桥是老派人,他在几次的访问中也承认,现在已过古稀之年的他更老派得理直气壮。我读他的书,也沾染了那样的老派味道,闻出自己身上好像也有一股旧时光的陈腐,就像初次走进隆雪华堂后的民众图书馆,纵然空调温度低,把一切味道都压到最低最低去了,但只要你不小心大口吸气,仍逃不了要闻到那陈旧书籍中,幽魂似的散发出来的那股年岁叠加在书籍身上的尘埃味。

我把身旁两本董桥文集安置好,轻抚精致封面。有人问我,收不收董桥中国版的书?我不收。不收是因为这牛津版的华美,把我的鉴赏品味给养娇了,看见粗糙版本,纵然晓得也是董桥的文字,但就是不愿碰!想想,不禁要笑自己的愚。不过就是读书,何必挑剔?但,面对董桥就是不一样。俗话说,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大概就是这种情绪吧。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