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1/12/2018
人生有U转:每个转换都值得恭喜.张文芳:职涯选择无分对错
作者: limlc

人到中年,对于自己的工作可能觉得再也呆不下去,期待着下班或周末的吃喝玩乐,又或觉得失去意义…………最后,可能萌生转行的念头,又或觉得闷闷不乐的,只能以工作上获得的金钱换取旅行及各种物质享受等来犒赏自己,也有人去当义工寻找自己的生命意义。

心理谘商师张文芳说:“即便有些人每天只是例行公事的上下班,周末与三几好友吃喝玩乐或是努力辛勤的工作,把重心放在看到自己和家人孩子过着舒适的生活等等……,都没有对错之分。”

她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要把生活过得好像修行的“高人”一样,不断去寻找生命的意义,能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很多的思考与醒悟…………。

“同时,一个人过得好不好,都是自己评估自己,而不是由别人来判断好与不好的。”

“快乐与否,就是个心理的探测器,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快乐也不满意,期待更好的或经济条件更好,甚至忽略了生命意义,就可以探讨你在现有的环境里,感到优越与满足的是什么?能够做的是什么?然后从你脚下踏着的垫脚石开始思考,去想在既有的环境、资源与成就中,还可以发生什么样的改变与成长?在这当中,我们往往需要先连接自己身上具备的优势与条件,再从原有的地方去努力、去增加更多的元素进入生命,比起凭空去追求或想像自己想要的改变,可能更容易贴近自己想要的生活或事业。”

她说,谈及工作或生活中之不快乐,或许可以看看这不快乐占据了生活中之多少,即使是建筑工地的砌砖工人,有人觉得烈日下将一面墙的砌砖任务完成是个壮举、也有人把这工作看成是低卑无意义的。总之,人们有选择从有的亮点来看待自己的人生还是要苦叹生命的不圆满。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涯掌舵人

在中年阶段修取辅导谘商硕士学位、从一个辅导义工身份走向专业助人工作的张文芳眼中,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涯的掌舵人,有各自成长脉胳经历下来之人生价值观,此价值观也影响一个人之职业选择与生活型态,生涯本身即涵盖了一个人之职业与生活风格。

本身一路来的工作经验在学生生涯规划和升学辅导的张文芳说,如果我们在中小学阶段就开始探索和认识自己的性格特质、能力及兴趣等,对于高中毕业后在选择大专要念的专业,以及未来要从事什么行业时,会比较有能力去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与适合的科系,很多人是考完试或成绩放榜后才来想自己的前途,这时的考量因素往往倾向父母师长的期待与外在认可的社会价值观,也是仓促的决定。

她说,有时,孩子的学业成绩很好,父母就会要孩子念他们或许不那么兴趣却有“钱途”的科系,那么她在做辅导时,会引导学生更具体的认识自己想要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多了解父母的期待里,是希望孩子未来的生活是稳定有出路。

她说,如果个人兴趣与父母期待念的科系出现落差,她会从双赢的沟通去带领学生做生涯抉择,即理解自己的想要及相互了解双方的想法。

孩子的未来须自己选择

“孩子的未来是自己去走的,他们也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也需要获得父母的支持和祝福。”

她说,生涯规划的概念涵盖三大面向:既“自我认识”、“环境资源”、“周边资讯”,然而年轻人的生涯选择比较多时候受外在因素影响如:学业成绩、父母期待、社会认可的价值观等。

“如一个成绩优越的孩子会认为既然成绩考得不错就该念医科、工程及法律等,成为大家认可的有社会地位的专业人士,就会忽略了认识自己的能力、兴趣与性格特质是否适合在未来的事业里大展身手或过得快乐?”

“因此,当年岁渐渐增长,或许已有稳定的经济基础、也逐步完成了父母的期待、社会认可的角色与地位等,在这时候更有条件去追梦、与自己心里的呼唤连接,圆自己生命中的‘缺’,这样的循环往往也来到了中年阶段。”

她说,根据马洛斯需求,当我们生活上的基本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及尊重需求被满足后,我们会去向更高点的自我实现需求,中年以后很多下方的层次已被满足,就会转而寻找自我实现的需求,也就是生命意义。

人到了中年才思考圆梦

张文芳说,在过去,我们只能根据自己所在的环境和当时的价值观影响而做出职业与生活的选择,所以有时到了中年,当经历了许多社会角色与期待后,往往就在这阶段才会思考想为自我生命去圆满的梦。

她说,每个人对自己生命意义所持有的价值观都不同,转不转行也各有自己的方程式,不能一概而论。生涯抉择本身没有对错,都是人在那个时候考量了自己有的资源而做的决定,生涯规划本身也就是无时无刻都在做选择。

她说,无论年轻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还是中年以后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迟或早都是一条“自己的人生路”,并不是说因为走错路所以要在中年时候转行。每个转换都是因缘俱足而来的改变,都值得恭喜。而前面走过的路也不会是错的选择,因为在生命脉络里都有相互影响而铺陈了现在走向之路。

40岁与先生3孩子留学台湾

张文芳在40岁时,跟先生及3个孩子一家留学台湾。

她说,当年是为让孩子寻找更好的教育环境,也为提升个人在助人专业里的学习,而先生也期待所从事的生涯教育有更大突破。他们在台湾住了6年,张文芳除了念书也兼职。

她回到马来西亚时,发现自己的视野和观点有很大的不同,同时期待将所学所经验的回馈社会。

她参与槟城檀香寺爱心线面谈义工服务,也结识了同是辅导专业的陈宝玲,因为彼此对助人的理念与热忱一致,就开办了卡比典心灵成长工作室,提供由儿童至老年人之各类心理辅导,也提供企业培训。

她说,自己一路走来的人生经历,从报馆地方记者、董总十年的教育辅导与行政工作、回家当全职妈妈、断续在生命线、马佛青心灯小组当辅导义工及带领义工培训工作、以及从未中断地投入“与人的成长”相关的学习与活动,虽没有很显明的职业,但皆离不开”人文关怀”事业。

张文芳。

全家去台湾读书,张文芳与其中两名孩子在台湾旅游时合照。

卡比典工作室进行企业培训,中间穿蓝色衣服、大衣及长裤者为张文芳的伙伴陈宝玲。
张文芳在进行辅导。
卡比典工作室邀请海外讲师到来办课程。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