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8/03/2019
林德成/文字让文化流动
作者: 林德成(副刊【e潮】记者)

“静止的传统文化,需要流动才能显生气。”在写这篇文时,脑海恰好蹦出这句话。看似有语病,但恰好能表述我本身对文化的喜爱。

我加入副刊的第一年,处理过一个讨论老街手写招牌的专题,而靖芬为手写招牌赋予一个很美丽的名字——街头书法。如果你是出生在六七十年代的老吉隆坡人,应该见过茨厂街到处林立的手写招牌。我年龄尚轻,但透过老照片,从中窥探到一些老历史的气味和古人的艺术创作。

手写招牌可以反映出有关店铺或建筑的特色,如绝大多数商店会采用行书、楷书、隶书;药材店反而选择隶书,但字型宽扁,带有古风意蕴。我2009年曾到过香港旺角,当时的行人街道是各种商业招牌的伸展台,无论大小都格外显眼、鲜艳和明亮。由于我一心想找书店,远远就看到田园书店、尚书房的招牌,不会让人错过。我需承认,自己原先对茨厂街没有这么多情怀,直至处理这个专题,无形中令我不断想去探访和观察当地社区。印象最深刻的场景莫过于“鬼仔巷”,可以说是亲眼看着它慢慢地被发展吞噬,隐藏在巷子里的岭南蓝色三重门早已不在,只是多了“鬼仔巷”3个字,算是为那条巷子留个名。

老旧建筑店铺逐渐从历史洪流中退场,湮没在扬尘中的不仅是瓦砾,悬挂的手写招牌也随之消失。着手撰写手写招牌故事时,才会深深体会,这些招牌是一种历史载体,拥有一个时代的意义。老一辈人非常重视商业招牌,慎重其事,会诚恳向书法家求字,再择日悬挂。这个举动也绝不能儿戏,必须要有一系列祭拜仪式,为了避免不好意头,招牌挂上去了就不会再拿下来。

除了手写招牌,石柱上也会刻上宝号,苏丹街有一对石柱分别就刻上了“诚济药行”和“程寿龄医师”字样。我与资深文史工作者陈亚才先生交谈时,他说,普通药行鲜少会另聘医师,通常都是身兼这个角色,而这对石柱写上驻诊医师名字反成了一个非常特殊的例子。

记忆中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一位朋友正好要制作茨厂街的袖珍模型,我便充当导览员,带对方探索茨厂街周遭的老建筑与街道。走到这对石柱前,我便与对方分享这则故事。对方听了马上说,曾经在网上阅读过这些资料,但却不知道原来是我的报道。

我想,在副刊的其中一个收获,就是有机会用文字记载,让传统文化继续的流动下去。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