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5/04/2019
梁慧颖/中间人
作者: 梁慧颖(副刊【新教育】记者))

从事记者这份工作以来,最常被圈外人问的一道问题,莫过于记者究竟是如何挖掘题材及寻找访问对象。很多人都很好奇,那些接受采访的人到底是自己送上门呢?还是记者真的那么神通广大,到处都布满眼线?

事实上,记者再怎么神通广大,也不可能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就我比较常采访的升学资讯和校园动态而言,很多时候其实是有赖所谓的“媒体公关”提供消息。

媒体公关大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机构的内部公关,由自己人包办公关事务;另一种情况则是机构委任专业的媒体公关公司,由外人代为处理公关事务。如果以教育界来说,那些会将公关事务外包出去的学校,通常都是财力比较雄厚的私立学府。

不管内部或外部的媒体公关,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安排访问,譬如通知媒体他们家的某某学生得了国际大奖,或某某教授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希望媒体前来采访。如果媒体答应采访的话,公关就会帮忙跟受访者协调采访的日期、时间和地点。

接下来,媒体公关十之八九会要求记者预先呈上访问大纲,理由是好让受访者有所准备。这些一来一往的事前准备功夫,有时候其实挺费神的,但是为了大家好办事,好像也就只好这样。

到了访问当天,媒体公关一般上都会全程陪在受访者的身边,需要的时候就会适时跳出来提点受访者,或帮受访者做补充。而近期不懂是不是流行人海战术,好几次都遇到现场至少来了两三位公关全程旁听。老实说,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做访问颇有一种被考验的感觉,有时真搞不清到底我是来访问或是被面试的。

事情还没结束,因为访问结束后往往又是另一轮的交涉,公关会循例问一问有什么东西需要他们要求受访者补充。接着,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来了——请问报道会在何时刊出。如果报道迟迟未刊登,有些公关可是会锲而不舍地追问,直到报道刊登的那一天为止。

采访工作上,公关和记者的关系理应是相辅相成,甚至是互惠互利。所谓互惠互利并不是什么实质的利益瓜葛,而是尽量方便别人、方便自己。不过,有时候有些情况会让做记者的颇有微词,例如有些太过热心的公关,时不时会温馨提醒这个提醒那个,一旦过了头就变得不温馨。有些记者不太乐意让公关知道自己的手机号码,就是因为害怕公关的过度关心。

相对的,公关对记者相信也会颇有微词,毕竟记者和公关的服务对象不同,大家各有各的考量,有时候无法尽如人意。这当中的相处之道,是记者除了应付受访者以外需要学习的另一门课。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