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1/05/2019
刘惟诚.“不能碰”的预科班
作者: 刘惟诚

大学预科班课题在过去一周闹得沸沸扬扬,而华社的舆论,基本上都一面倒,皆对内阁决定维持原有9比1的固打制而感到愤怒,并将怨气发在华裔部长的身上。签署了官员保密协定的华裔部长,在没内阁和首相的整体应允下,既不能回应也不能解释,简直百口莫辩,所以只能回避;而副部长一来不在内阁会议中,二来按惯例部长并不被允许向副手传达会议细节,所以被追问时也只能支吾以对,这些反应看在华社的眼里,更是怒不可遏。

除此之外,国内也有一些舆论声援政府,因为学额已从原有的2万5000增至4万,尽管固打制继续获得保留,但这已是变相地增加华裔的入学率,更何况,直接废除固打制简直就是挑战“不能碰”的土著权益,将把站脚未稳的希盟政府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完完全全是一个茅厕点灯的举措,因此,对他们而言,政府眼下能做的,确实也只有增加学额这个折衷方案。当然,无论是抗议者,还是声援者,我都觉得他们的观点都是值得注意的。

不过,在继续谈论前,我觉得有必要先讲一下预科班的由来。设立土著预科班的想法,最早在1980年代由马哈迪政府提倡,以提升土著子弟的大学入学率。在刚开始时,政府是透过公立大专所附属的土著预科班,向土著学生提供援助,到了1998年,时任教长纳吉才宣布教育部增设预科局,并将政府资助的预科班院校交由该局接管。经过重组后的预科院,在1999年正式开课,首批学生都毕业自政府寄宿中学和玛拉初级理科学院。

由于反应很热烈,因此政府之后陆续在各州设立科学、会计和技术等三个源流的预科院,其自此从原有的两间,迅速扩展至今天的15间。到了2002年,政府宣布重组预科班课程,正常课程从原有的1年半缩短成1年,并决定开放10%的土著固打予非土著就读,而这个配额就一直维持到现在,争议也自此未曾停息过。显然,这不是新议题,而现在的执政党,在野之时还曾一度将之当成政治资本。

然而,坊间对这种老议题之所以反应那么大,其实也是因为对希盟的期望太高,加之现实迎合不了509革命情怀,所以才出现如今的反弹。当然,愤怒归愤怒,一些事还需要厘清:其一,政府为何硬是要捅华社的蜂窝?其二,预科班学额大幅增加,预科院现有的硬体和软体设施必定不足,再加上大学学额未有增加,这举动对土著学子未必有利,何以教育部硬行虎山?这些答案通常都会在预科班的数据里,而数据中最关键的讯息,就是每年预科班土著学额的招收和注册情况。

根据预科局过去5年的数据,该局虽然每年都会收到超过8万份的入学申请,但符合资格的土著通常只有三分之一,而最终前往预科院报到的,也仅剩下四分之一。换句话说,预科院的土著学额一直以来都填不满。他们在近5年最接近满额的一次,是在2014年,即2万4000余人,而去年的也只有2万3000余人,至于最低的一次则是2016年,即1万9000余人。至于非土著的情况又是怎样呢?非土著学额一直以来都是满额的,但与此同时,他们的入学申请数量会较少。

预科局在过去5年,每年所接获的非土著申请都不会超过3600份,最高一次是2014年的3513份,之后便逐年递减至去年的2812份。从这组数据里,我能看出的端倪是,在过往招生过程中,预科班的土著学额经常都填不满,若教育部之后在维持原有的入学标准,意味着土著份额还是难被填满,所以学额的大幅增加,实质上对土著的影响很有限,但这用在非土著身上,则就比较正面,因为将这些数据对照内阁所承诺的4000学额,理论上足以迎合非土著对预科班的入学需求。

当然,这种安排不会有内阁部长敢明讲,因为首相马哈迪不想内阁成员在其访华期间节外生枝,我也能理解政府在这方面的难处和考量,但理解归理解,我们继续这样“鸵鸟”下去也不是办法,因为大马的教育体制已无法迎合瞬息万变的数码绩效社会,而这些“不可碰”的议题,就是导致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的最大元素,希盟政府若真的有心创建新大马,改革种族教育和翻转固打制,就是未来4年to do list的must do。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