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5/05/2019
黄晓玲/独处时光
作者: 黄晓玲

一位朋友在过了40岁后,第一件事就是为自己争取多一点独处的时间。

“以后逢周日不要找我。”她说那是她的独处时光,不想被打扰。纵使有的朋友认为她不近人情,她还是很坚持,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作为老朋友,我倒理解她这么做的原因。在这个纷繁忙碌的时代里,不只是她,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一点独处的时间。不管这独处的理由是什么,能从固有的状态中暂时抽离,静心,做自己喜欢的事,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读自己喜欢的书,未尝不是快乐的。也许,你什么也不想做,只需要一个安静的空间,好好抖落积累心头的尘埃,厘清目前的状况,那也是好的。

身边总有太多琐碎事,它们就像蜘蛛吐出的丝网,这里一点,那里一些,不断将我们牵绊,分散了专注力。如果你够细心,不难发现我们看事看人,都片面化,只要大多数人一致赞同的,就是好的,反之亦然。连深入了解自己的时间也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更遑论是其他的人和事。就这样,陷入一种被多而杂的资讯喂养,被各种声音干扰的习性里。你可想过当你对某物事表达自己的喜好或厌恶时,其中夹杂着多少个人观点和旁人意见的成分?正如谈到独处时,你感到抗拒,这里头又隐含几分“别人会怎样看我”的矛盾?

重新发现书写乐趣

我在独处中重新发现书写的乐趣。当我执笔在日记本上写下自己的困扰,那些经历过的事,一页复一页地,直至指头微微发麻,才恍然自己有多久不曾写得如此酣畅淋漓了,虽然期间数度停顿,查字典确认字句。那些萦绕心怀的迷惘、疑惑,已一一化作文字,宛如淤塞的河道得以疏浚,我的心情得到了抒发。我知道自己可以透过书写找到出路。那不是别人告诉我的经历,而是我亲自体验的真理。

我的朋友则从独处中找回绘画的热情。那个在儿时被压埋的兴趣,如今再次被灌溉,见面时,她开心的说:“我在栽培着自己呢。现在可以弥补过去所错过的,感觉真好。”成果如何,并不重要,她在乎的是可以卸下心理枷锁,快乐地做自己。看得出来,她喜欢认真作画时候的自己。

有关独处,美国作家林白夫人在其著作《来自大海的礼物》中是这么写的:“只要是透过自我内在的创造过程,只要是属于自己的某件小事,例如在清晨插一盆花,写一首小诗或是默默地祈祷,都能在忙碌的一天中给予自己几许安静的片刻,让自己有向内寻求和拓展的机会。”

我说人的一生中,没有多少时刻是完全属于自己的。独处,不是自我封闭,不是孤芳自赏,而是在沉淀中寻求自强。诚然,每个人独处的方式不同,却在独处中学会独立思考,懂得怎样和自己相处,才是这心灵旅程的终极意义。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