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7/05/2019
马来西亚式华语,像一道独特又多料的Rojak
作者: 白慧琪、何正圣(摄影)

说完了Manglish,轮到马来西亚华语。

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语言暨应用语言学系(中文部)高级讲师陈湘琳有一回带学生到东马,为研究客家话找当地人访谈。每次一开口“先生,请问……”,陈湘琳就被对方打断,摇手示意她走开。反观同行学生都顺利访问,只有她身为带队老师却处处吃闭门羹。

三四天后,当地人终于肯接受她访问,并解释先前不理不睬是因为,“你一开口我们就怕,怕你是中国来的女骗子。”原来,陈湘琳想着做学术访问,不自觉用比较正式的华语,让人误以为是中国人,又那么恰巧那一阵子中国骗子横行当地。(够力,讲标准一点反而不可以喔~)

其他学生是这样问的:“Uncle,可以问你一下吗?这个是什么来的?”

5304PHK20195221053372850912.jpg

陈湘琳:马来西亚华语是身份、文化、地方的认同,但也不能过度使用得登不了大雅之堂。

早在2013年,网红林BIG咏就在YouTube上载短片《大马华人说华语的方式》,至今累计观看超过480万次。短片透过各种生活情境,带出马来西亚华语如何普遍应用,如:饼干“漏风”(受潮)、“散钱”(零钱)、Ponteng(翘课)等……

其实,网络上还有很多介绍马来西亚华语的短文和影片。甚至中国和台湾网红也大略整理出马来西亚华语的特色,尤其是语音、语气词、特别词汇等。

把这些影片传给从事语言研究的陈湘琳看,她直言网红的观察都挺准确,说不定能就此催促学术界赶紧着手研究,以更严谨的方式分析马来西亚华语。她也坦白,学术界尚未有针对马来西亚华语的研究专书,倒是课堂上一些学生开始着手小规模研究,探讨马来西亚华语的轻声词、语气词等……

无论如何,解释马来西亚华语的由来,可以从语言学的语言转变(Language Change)来看。这在全球任何一个多元语言的地方都会发生,是很自然的现象。陈湘琳解释,在马来西亚,不管是英语、华语甚至是方言,都因为马来西亚有多元语言而发生语言接触(Language contact),接着语言调适(Language Accommodation),有了借词、语音改变和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例如:我中saman了!(我被开罚单了)/我去counter check-in一下。(我去柜台登记)

原本因应不同对象而临时应变的语言,久而久之变成习惯,最终促成语言改变。陈湘琳说,不只华语,方言也经历这种演变。她主要研究马来西亚的客家话,发现大马的客家话也受比较强势的广东话影响。

5304PHK20195221053372850913.jpg
林佳恩:中国朋友不会看不起我们的华语,我们也不应该看不起自己啊!

随时切换语言,游刃有余 

这次访问,陈湘琳带来两名该系中文专业的大三学生一同分享个人经验:

林佳恩以前不太敢跟中国同学交流,因为自己一开口就是马来西亚华语,令她有点自卑,甚至不敢自我介绍是中文专业的学生。直到上课后才了解,自己说的华语只是语言的变体,受到生长环境、多元族群文化、历史、社会的影响。

“所以要对自己的中文有自信,要去意识到中文不同的原因,而不是觉得自己的中文很差。”林佳恩后来想开了,而且中国朋友也对马来西亚华语充满好奇。“中国朋友不会看不起我们,我们也不应该看不起自己啊!”

来自东马的蔡自华则以马来西亚华语为傲。因为,马来西亚华人非常熟悉且掌握华语,还可以随时转换不同“款式”。比如遇到中国人可以转换成北京腔,去到台湾又能转为台湾腔。

不知读者有没有上述两名同学的经验,曾经为华语不够标准而自卑,又或是能很好掌握华语,还可以随时切换“频道”去不同口音。

陈湘琳从语言学角度解释,人们会根据说话的对象、与对象的关系、书面或口语方式、什么语境等来改变语言应用。比如说,对象是外国人,我们会自然说慢一点;若对方是中国或台湾人,我们会说得字正腔圆些。在她看来,这是马来西亚华语的优势。

然而,马来西亚华语也是弱势,有时候会被取笑,而且竞争力不足。“现在是全球化时代,去国外跟其他人沟通,对方完全听不懂怎么办?又或者我们要迎接外来的客人,怎么办?”

陈湘琳的立场是,口音不同没关系,就好像香港人说华语也带有浓浓的粤语腔,“这zhè个”会念成“这jě个”,但口音不同并不代表中文不好。“前阵子流行宫廷剧,我的学生看了香港的宫廷剧,发现他们的台词其实写得很好,只是用广东话念出来。”

说回马来西亚华语,一些词汇是在这里的社会氛围产生,但我们的书写能力没有任何隔阂或问题,不能因为口音而断定我们的中文或话语能力不好。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固步自封。

那什么叫有问题的中文?举例:“我跟你讲,那个啊很那个啊。”,第一个“那个”是名词,第二个“那个”是形容词。这凸显说话的人中文不及格,程度差,词汇不足,没有办法表达自己。

陈湘琳在方言研究上会以不同语域(Language Domain)区分,测定语言能力:

1.基本沟通:问候、天气、吃饭

2.正式场合:报告、上课、开会

3.阅读古文、经典

读者不妨以上述程度设想看看自己的各语言和方言掌握能力。如果只停留在基本沟通,那就是还好而已;如果你的华语能达到第三程度,其实非常好啊。

5304PHK20195221053392850917.jpg
蔡自华:从前会称赞同学报告得很好,很流畅,现在会说“666”。

语言的界限,未来会不会消失?

前文提到,英语界其实并没有所谓的标准英语,讲求的是国际通用理解(International Comprehensible)的英语。陈湘琳也说,英语界有段时间强调讲得像英国或美国的才是标准英语。经过长久辩论终于尘埃落定,现在能平等看待各个“品种”的英语,包括Manglish。但是,应用在书写上,尤其是学术论文,要求还是很高的。

在华语界,类似的讨论才正要开始,在规范和马来西亚式之间,该怎么拿捏?陈湘琳的看法是,兼容。

陈湘琳认为,一方面以马来西亚华语为荣,因为那是身份、文化、地方的认同;另一方面,又不能让马来西亚华语过度使用,登不了大雅之堂,但不能矫枉过正。

举例而言,马来西亚华人的马来名字有很多用方言来拼的,如陈湘琳Ding Seong Lin、白慧琪Peh Hui Kee,新一代多用汉语拼音取代。还有,小学课本已经用“菜市场”取代“巴刹”。其实,方言拼音的名字和“巴刹”不只是身份认可,也是一种地域界限,而这条界线渐渐模糊。

“以前在加拿大,沙发叫做chesterfield,后来受到英美英语的影响,1970年代后渐渐统称为sofa或couch。”陈湘琳举出的研究发现,chesterfield一词已经在加拿大年轻一辈中消失。读者可以这么想像,美国和加拿大国有国界,但沙发这个字已经没有sofa和chesterfield之别,划分两地的语言界限消失了。

在马来西亚,人们能轻而易举透过网络接触中港台娱乐,节目中的语音、词汇也潜移默化影响着马来西亚观众。蔡自华和林佳恩都说,不只看娱乐节目,上网看微博、知乎,接收的网络潮语越来越多。比如,从前会称赞同学报告得很好,很流畅,现在会说“666”,或者跟坐在远方同学比“666”的手势(比出拇指和尾指轻轻摇摆),表示赞赏。

读者可以试着想想,如果有一天马来西亚人说的华语都像中国、台湾人,会是什么样子?身为语言研究者,陈湘琳有点担忧。

她分享,语言学术的态度是很尊敬所有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习惯,并不会说哪一个比较纯正(pure),因为那意味着另一个语言不够纯正。

马来西亚华语受方言影响深远,很多借词、语法、腔调都来自方言。我们常用的“几多”是受广东话影响,被纠正要用“多少”。但读一读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当中就有“问君能有几多愁”,可见“几多”是当时正式的语言。

“可能有一天,当方言式微,我们那一套讲话的方式就不会流传下去。加上受学校、网络上娱乐影视的影响,到时可能就很难找到马来西亚华语……”

陈湘琳语重心长,“从社会语言学来看,语言是没有等级之分,各语言都是值得尊重,要以敬畏之心来研究。”目前,英语界采用了这种态度,认可不同“品种”的英语各有特色,之间相互平等,只要能互相沟通即可。

华语世界能否也能采用这种态度呢?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