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6/06/2019
【动物保育】圈养动物──为教育还是为娱乐?
作者: 叶洢颖(副刊记者)

报道:本刊 叶洢颖

动物园的意义是……

除却海洋生物,被用作动物表演的陆地生物也多不胜数。

马戏团里跳火圈的老虎、跳舞的大象、直立骑脚车的熊和猴子,要让这些野生动物做违反习性与完全超出生理构造可承担的动作,以及获得它们的绝对服从,只有皮鞭、铁棒和食物恩威并施,一旦反抗或拒绝听话就是一顿抽打或让它们饥饿直到屈服。

而训练的方式更是残忍不已,要如何训练一只熊站立?将链子拴在熊的脖子上,另一端系在墙上,若学不会用后腿站立,便会窒息而死。而学会这项技能的熊,由于长期站立导致股骨崩坏,当中有大多数罹患精神疾病和终生残疾。

曾前往泰国旅游的人们应该曾看过有关骑大象、看大象画画踢球表演的项目。为了让陆地上体型最大的庞然巨兽听话,铁钩、电击棍就藏在象夫身上,只要不服从随时落在大象的耳朵、鼻子和头上。

不久前,泰国普吉岛动物园一头3岁小象长期腹泻和营养不良,骨头变得易碎,还得在园内跳舞逗游客开心,结果疑似过于疲惫倒地时双腿折断,3天后逝世。

在野外它们为了生存,也许日日在上演生死相搏,但是被人类圈养之后,它们的牺牲和痛苦只是为了娱乐人类,而非出于自然规律和生存的需求,完全是一场毫无意义的杀戮和虐待。

变了味的动物园

每每谈到圈养动物,总绕不过“动物园”该不该存在的争议。

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动物园是奥地利的“维也纳动物园”〔Vienna Zoo〕,它演变自以前的皇家动物展览馆,是哈布斯堡王朝于1752年建成的。

动物园一开始存在的意义是将野生动物带到城市里作为展示,满足人们的猎奇心态,到后来成为研究动物进而达到保育的作用,亦成为孩子们通往世界的窗口,真实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以及造物主的心灵手巧。

可是圈禁在动物园里的动物还能展示天然的模样,给孩子们起到教育的作用吗?善待动物组织(PETA ASIA)高级副总裁杰森.贝克显然不这?认为。

他通过电邮回复指出,通过囚禁的方式将动物展示在孩子面前,无助于让他们学会尊重动物,同时一些研究显示动物园的游客只会在每个展区逗留数分钟,显然娱乐的成分要高于教育。

“部分动物园闭展是因为他们认知到他们无法满足各种动物的行为需求。遭圈禁的动物被剥夺了非常重要的自然生活,包括家庭生活、自由、活动空间。它们会通过强迫性、重复性和自毁的行为例如踱步、头部晃动、咀嚼自己的手臂、拔出自己的毛发来表达沮丧和孤寂。”

牛津大学一份报告提到,他们用长达40年的时间观察分别处于圈禁和野生状态的动物,发现北极熊、狮子、老虎以及猎豹在圈禁环境中显示备受压力以及出现心理功能障碍,并总结“圈养自然广泛的食肉性动物(的情况)应逐步改善或淘汰。”

同时,报告还指出,“多余”的动物经常被销毁或出售,有的动物园甚至还提供“货源”给马戏团、实验机构和野味市场。

动物园存在的必要

当然,除却以营利为主的各种大大小小动物园以外,还有真正为保育和研究而存在的国家动物园。

马来西亚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 Malaysia)马来西亚项目总监麦尔文.古玛提到,部分管理不当的动物园使用的笼子和围墙太小,没有丰容的环境或者是错误的食物配给都会对动物造成伤害。

“部分动物园里的动物确实有助于科学研究和教育目的,比如在圈养环境长大,无法被野化放归的。它们可用以观察圈养动物的行为,然后发现它们的行为举止就与野生的同类有所区别。

“另一种研究是了解它们的基因构成,尤其是纯种的动物。”

有了这些在圈养环境出生长大的动物,无论出于教育或研究的目的,动物园便无需引入从野外捕获的种群。另外,动物园也有助于维持动物种群的繁殖数量,特别是极度罕见的稀有物种。

尽管动物园具备存在价值,但并不意味着要忽视动物的福利。

动物园应该彷造动物原本所居住的自然栖息地,例如栽种树木和树枝供灵长类攀爬,锻炼它们的技能;若将来会被放归野外的动物,设定鼓励它们寻找食物的丰容计划也很重要,以确保它们能在野外觅食。

野化放归有难度

“捕捉易,野化难”也许能概括动物保护所遭遇的难题,因为并不是所有被野捕后的动物都适合回归野外。

例如曾因一双无辜大眼和长相可爱而被人类当宠物豢养的懒猴(又称蜂猴),当猎人杀死母猴夺过幼崽后,便会用指甲刀剪掉它们抵御天敌的牙齿,然后转售予宠物业者。即便它们成功获得解救,没有了牙齿,也没有从母亲身上习得生存技能,贸贸然放归野外无疑是死路一条,从被捕那一刻就注定它们再也无法回到森林里,回到原来的生活。

对于野化放归问题,麦尔文.古玛表示,除非有非常恰当的放归计划,否则圈养已久的动物是不可能放归的。且只有特定种类的动物可以成功放归。

“野生的掠食动物在原地被捕,然后立即放归是安全、成功的。但是对于那些被圈养很久的动物,它们可能习惯接触人类,如果放归野外最后可能会走进人类的村子里。还有一些动物可能失去在丛林生活的技能,像是捕猎和攀爬技能,或甚至连迁徙路径的知识都丧失了,放归可能会令它们丧命。”

因《人鱼童话》(Free Willy)的虎鲸主角Keiko在一夕爆红后,它所身处的墨西哥海洋馆在群众压力之下,无偿交给“解救Willy基金会”,在专家们的协助下制定一系列的野化放归训练,一步步地协助它适应海洋、学会捕鱼。

当它回归大海后,皮肤病开始痊愈,不断变换泳姿并发出从未听过的声音,这是在圈养期间从未有过的,于是专家揣测那是来自它原生家族的“语言”。

动物园可转型为动物庇护所

它在冰岛的峡湾生活4年后,跟一个虎鲸群成功接触,成功融入它们,还随着它们离开了冰岛峡湾。根据数据显示,它每日游动距离多达130公里,各项指标亦非常良好,最后跟着虎鲸群游到了挪威。

尔后,圈养的问题开始显现。Keiko已经习惯跟人类接触,它在挪威海湾会主动亲近人类,甚至会允许人骑在它的背上游弋。于是动物保护机构禁止居民和游客接近Keiko,避免妨碍Keiko回归大海的进程。

而渐渐地Keiko彷佛有所察觉,从此也远离人群,2003年12月12日它的尸体被发现在浅滩上,死因是肺炎,享年27岁,远低于野生虎鲸的平均寿命。

2009年7月出版的《海洋哺乳动物》期刊指出,Keiko无法融入野生虎鲸群,尽管它跟它们同游却没有社交行为,也无法断绝它要与人类交流的需求。

这是否表示野化放归的举动是错的?

对此,杰森.贝克则表示,Keiko被野化放归后依旧存活了5年,27岁之龄已经是当时圈养虎鲸中的高龄,直到今天还可算是前五名最高寿的虎鲸之一,而就在它重获自由,在广阔无垠的大海欢快游弋的5年里,海洋世界又有17头圈养虎鲸死亡。

“它的放归计划是成功的。”

在他的观念里,即使出生在圈养环境中而无法放归野外的动物,将它们安置动物园距离理想的环境还很遥远。

“最好的环境是非盈利的动物保护区,尤其是由全球动物救援联盟认可的保护区,至少可以确保他们是将动物的福利放在利益之前。”

杰森.贝克补充,虽然动物园主张他们是保护一些物种免于灭绝,但是动物园里绝大多数都是非濒危物种,研究说明动物园里只有18%的陆地动物是面临威胁或濒危,近4000种动物里仅691种处于灭绝的危险。

“动物园方可以停止购买和繁殖动物,转化成真正的动物避难所,在那之前,人们可以先作出改变,支持提供终生照护和自然环境,让动物保持自然正常天性、不被强迫表演、繁殖或工作的动物庇护所。”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