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5/08/2019
陈愐壮/董桥来了
作者: 陈愐壮

有一桩美事,我总是会重提。

多年前在香港,我随口说想见一见张学友,旅伴们听完就笑了。同一天下午,我们就在红馆外遇见歌神,握手时我还说了一句:“我马来西亚来的。”

另一桩美事,我想以后也是要重提的。

去年我问友人:“董桥会不会来马来西亚?”谁知,董桥昨天就真的来拿“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了。

念大学本科时,我因为研究钱锺书而初识董桥的早期随笔。80年代的董桥写得最神似钱锺书了,尤其他善用譬喻的笔法:“字典、参考书是丈夫,应该可以陪一辈子;诗词小说不是婚外关系就是初恋心情,又紧张又迷惘;学术著作是中年男人,婆婆妈妈,过分周到,临走还要殷勤半天怕你说他不够体贴;政治评论、时事杂文正是外国酒店房间里的一场春梦,旅行完了也就完了。 ”(〈藏书家的心事〉)

董桥后来“悔其少作”,觉得这种写法太油了,重提这些旧作会“脸红”。显然董桥也有“影响的焦虑”,让他极力想摆脱钱锺书的影子。

我后来的硕士论文研究对象就是董桥,但从不敢主动告诉别人。因为身边朋友大都不了解他,介绍起来不容易(尽管黄锦树有写过董桥)。其实早在90年代,香港评论家罗孚就写出〈你一定要看董桥〉,为他在中港台打响名声了(文章后来收录在陈子善编的《你一定要看董桥》,有趣的是书中还收录了高唱反调的〈你不一定要看董桥〉)。

我也不太承认自己读董桥,因为当时写论文耗了太多心神,就连写文章也会不自觉地模仿他,毕业后我就尝试“遗忘”他了,就像唱K时要抑制自己唱出“学友腔”,或许这也是一种“影响的焦虑”吧。董桥就是有这股魔力,一旦迷上,准会醉倒在他笔下的旧时月色。

董桥是编辑出身的前资深媒体人。老实说正是因为他,我才进报馆当编辑呢。具体原因已说不清,也许是崇拜他字斟句酌的编辑精神?向往他建构的文人世界?在其著作偶然瞥见他与一些作家(比如中国散文家杨绛)的鱼雁往来,我就觉得编辑这一行太棒了!

真的棒吗?编了【读家】近3年,我因为四处邀稿结识了一些作者,彼此在磨合中建立默契,这种乐趣也许有接近董桥编辑生涯的边上了?多亏脸书,几年前我还结识了董桥的门生——叶国威。去年我冒昧向他邀稿,起初他因为事忙而婉拒,但隔一段日子就交稿了;今年7月他还特地为【读家】写书评,让更多本地读者认识董桥新书《读胡适》(国威还很客气,送了几本题了上款的董桥签名本给我,真心感谢!他原本打算陪董桥来,但临时有事取消了)。

门生国威不能来,董桥本人来了,我仿佛见到张学友那么欣喜,也同时有面对“影响的焦虑”之矛盾感。无论如何,这是一桩美事,我以后会一提再提。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