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2/08/2019
张立德.守住心中的理性
作者: 张立德

本届花踪文学奖“世界文学大奖”得主董桥,来马领奖并通过一场讲座与读者交流。董先生分享了写作的3帖补药:博读、胆识及冷静。个人感觉特别受用。尤其在当下我们面对着政治及文化教育困境。这3帖药不一定适合在写作,生活及做人不都一样需要吗?

我仔细咀嚼博读、胆识及冷静这三帖药,博读,我不敢说我读书够博够多,但我很努力读更多的书。我向来很欣赏爱书之人,尤其对那些坐在高位,日理万机,但不忘读书的领导,更是欣赏。今年在香港书展,看到世华媒体集团执行董事张聪女士,花很长时间在选书、购书,亦不忘出席多场名作家讲座,聆听名家的分享,心里是敬佩她的。在高位上不忘读书,累积的智慧不仅对个人提升有作用,更能对被领导者的需要和期许感同身受。

唯在反复思考博读这回事,我发现往往不阅读的人才有更大影响力。阅读越多的人反而会觉得孤独,因为很难找到有共同阅读体验的知音。但孤独并非坏事。在众声喧哗的年代,特别是在社交媒体上,每个人似乎都可以在那里找到同温层,互相取暖,大家聚在一起,高声讨论着共同的话题,给彼此按赞。然而,在很多时候,当你冷静下来,你却会发现很多时候里头充斥着一轮又一轮的空洞。

中国中央电视台名主持人白岩松在香港书展的讲座上说,越是新媒体的时代就越应提倡读书,因为书中有常识、有理性、有信仰……要守住心中的理性。白先生的话是每个殷殷提倡阅读的人都会不断重复的叮咛。在声声叮咛和盼望中,孤独的读书身影面对庞大的社交媒体,往往显得多么的渺小和微弱。在一些课题中,真正对课题有认识和研究的人,在众声喧哗中,往往都被非理性声音所淹没。

在圣经中,耶稣说,你们有眼睛却看不见,有耳朵却听不见吗?有时候我们真的被非理性蒙蔽,被情绪牵绊,以致有眼看不见,有耳听不到。像中国失明诗人周云蓬去香港参加书展讲座,他看不见香港当下发生什么事,他只能用听觉和嗅觉来感受香港。他的感受是细腻的,深刻的,有感情的。有时我们应该也试着闭上眼睛来体验另一番的生活感受,也许我们会发现生活的周遭,有着许多被我们忽略的风景,还有更多值得聆听的声音。

周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大家或许希望有人带头站出来抗争吧,其实,有时候更需要一种克制的宁静。这番话,出自看不见世局纷乱的周先生之口,特别显得睿智。看得见往往容易冲动,看不见但感受到躁动,相信更晓得克制、三思。

在书展的另一场讲座上,一众排开的8位主讲人在反思香港所遭遇的挫折与不幸,尝试以一种理性的视角,拨开傲慢与偏见的迷雾,带领读者放下偏见,走出傲慢。傲慢与偏见是理性的敌人,是导致社会纷乱的病因。509政党轮替后,无论是政坛,还是民间,各种过去普遍存在的病源,并没有被替代和消失,还在蠢蠢欲动,伺机爆发,当中就带有大量的傲慢与偏见。该如何去除这个病因?主讲人们开出的药方是,坦诚对话,了解真实的彼此,告别简单的批判,放下固有的傲慢与偏见。

今年因为“反送中”运动洐生对峙以及六四事件30周年,香港书展有关呼应当下社会政治议题的书籍热销,香港人希望通过阅读来寻找社会解药。另外,社会气氛紧绷,书展上也多了许多心灵慰藉和疗伤的话题书,让港人抒解压抑和暴戾的情绪。我想,董桥先生的博读、冷静和胆识,不就是这样而形成的吗?

在迷惑和不安中,在挫折与不幸中,在非理性压制着理性的当下,我努力多读书,我学习冷静,我储备胆识,我也邀请大家一起来,维护理性不被蚕食,偏见不会占领对话。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