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4/08/2019
柯嘉逊博士.为何不庆祝华教200周年?
作者: 柯嘉逊博士

1983年,当我开始投身于我国华教运动时,我对华校印象特别深刻的是: 始自19世纪,华校一直以来,都是纯粹由华裔社会所支撑和培育的。这一点,就足以令整个华裔族群感到自豪,因为世界上几乎找不到一个类似的,完全由国内的其中一个族群,自行管理的教育体系。

然而,极为令人费解的是:董教总为什么认为,没有必要在今年,为饱经风霜的华校,举办 “200周年纪念” 盛大庆典?

我对华校具有悠久的历史,这一骄人的成就,具有深刻的印象。当时,我也感到惊讶:华族万众一心,自行兴办学校,这么重要的的辉煌历史,竟然没有一套完整的敍述. 我很想知道,在我国政治舞台上,华校从殖民地时代开始,究竟如何不断地应对所走过的艰辛万苦的历程。

为了了解事实真相,我决定进行研究这个问题,接着,就撰写了《马来西亚华校史》(英文原著书名为A Protean Saga),我觉得有必要启发众人对这一个传统的认知,并且应记录下这一项非凡的斗争历史事迹。

在回顾华校历史的过程中,我深受感动的是:整个华校体系,是华社用血汗和泪水,以及执著的政治意志所建立起来的。我国华社一心一意只是为了捍卫母语教育的权利……这的确是 “一个饱受艰辛的传奇故事”! (这是英文原著书名A Protean Saga的意译)

在此,我想回顾一下,这项维护母语教育体系,长达200年之久的成就。马来半岛上的第一所华校,建立于1819年的槟城五福学校。随后,中国南来定居马来亚的华裔人口,迅速增长. 所建立的华校数目,也相应增加。接着,19世纪末,中国本土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这就进一步推动了马来亚华文教育的发展。

到了20世纪,华校体系已经确立了自己的独立自主性。华校体系不只是在财政方面完全依赖华社,英殖民当局“……对马来亚华族社区组织能力的高度水平,具有深刻的印象。因此,当局几乎完全放手,让华社自行管理他们自己的事务” 所有的华团都被动员起来,积极参与这项维护和促进族群的语言、教育、和文化的斗争。

完整的华校体系的形成,确实是我国的一个优良传统,值得大家感到自豪。我国华文小学的母语教育,已具有200年的悠久历史。第一所华文中学,则建立于100年前。1953年,华族社群还万众一心,设立了第一所华文大学,那就是南洋大学。我国独立时期,比起现在,还拥有更多所的华校。

我得请问董教总,作为我国华教运动中的两个最重要组织单位,为什么不举办“华校200周年纪念” 庆祝活动呢?

记忆犹新,以往在林晃昇和沈慕羽两位元老领导下的董教总,从来不忘为华教运动历史上的各个重要里程碑,举办纪念庆典。今天,董教总领导人是不是因为那么忙于解决领导权和政治课题,而无心举办这么重要的“华校200周年纪念” 庆典?

通过庆祝这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华社活动,我们能加强跟那些维护母语教育、志同道合的人士之间的联系,并且可增强我们对共同目标的意识 。同时,也可为华教工作者提供机会,更深层次地,以及在更深刻的层面上,建立起联系。

我们应避免在那些较为不重要的小课题上争论不休。庆祝活动也可为大家的生活增添意义。庆祝周年纪念的活动,可为华教运动创造未来美好的回忆。

通过庆祝华校200年周年纪念,我们将置身于华族社群传奇的斗争中。基本上我们能跟博爱精神,以及那些为华教斗争而作出牺牲且早已远去的前辈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当我们花些时间,缅怀昔日的先辈们,以及他们所经历的坚苦斗争的时候,我们也在反思那不受时限、永恒的博爱精神。

我们庆祝华教的成就时,也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对华教运动旳历史,作出整体估量或全面分析。不幸的是,希盟于2018年接管政权之后,我国母语教育的地位仍然没有得到保障。1996年教育法令没有为我国的华文学校和淡米尔文学校,提供应有的法律保障。

在我国当今社会所有的华校,校舍仍然面临过度拥挤的现象。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随着人口的增长,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但是,政府却至今仍不批准多建立些华校。1957年,国家独立时,全国总人口只有目前人口的一半而已,但是,当时全国华校的数目,却比目前的华校数目更多。这是极其荒谬的事!

每班学生人数众多,基本上障碍了莘莘学子接受优质教育。许多华校的每班人数超过50名学生,那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还有,华校教师短缺的问题,仍长期存在。政府不承认统考文凭,使这个问题更加复杂化。21世纪的当今社会,需要高质量的教育,以便使学生们能够灵活地应对未来岁月的新需求。这意味着,学校董事部不仅仅局限于关注学校的硬件而已,还必须采取新的方法,来提高专业水平和完善整体教育。

通过“我国华教200周年纪念”庆典,我们可提醒政府,我国不同源流的母语教育体系,对国家文化财产,所作出的不朽贡献。

鉴于上述各种原因,董教总应尽量为这个重要日子腾出时间,庆祝和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如果董教总不这么做,那是否意味着: 我们必须再等待多100年,才庆祝“华教300周年纪念” ?(柯嘉逊博士是新纪元学院前院长,杨培根译)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