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8/09/2019
从怡保到竹山,——有种生活风格叫小镇
作者: 文:卓衍豪 图:卓衍豪、何培钧提供

何培钧创建的“天空的院子”是台湾最美的民宿之一。

我在怡保这座二线城市和这些热情的人身上,看到生存条件、生活素质和生命意义的交融,我同时也在何培钧的身上和“地方创生”的理论基础上,看见另一条通往更美好未来的道路。

我举家搬迁来怡保至今已近半年,缓慢的节奏迎来更好的生活品质,那是如我们预期,甚至超出预期收获,跟之前生活了18年的都城相比,让我有更多时间陪小孩一起成长。

时光回溯到去年,我在一场讲座中认识了何培钧,他分享了在台湾南投竹山“蹲点”14年,如何打造出全台湾最美民宿之一的“天空的院子”,甚至后来在竹山小镇经营出结合社区关怀、产业升级、品牌行销、青年创业等多面向的璀璨未来的甘苦历程;他充满热情的分享以及展现出来的魄力鼓动全场人心,也在我心底埋下一颗种子。今年3月,我和太太飞到台湾见了何培钧,亲眼见证他耕耘的丰盛成果,同时透过他的引荐认识了台湾各地的文创剧点,并与这些成功的经营者面对面交流学习。后来才意识到包括我在内的许多马来西亚人对于“文创”的想像过于表面,我还在那一趟的研习之旅当中理解了“地方创生”(Placemaking)的概念。

台湾近年为了“拯救”城乡的失衡发展,当中包括解决乡镇大量青年人口流失的问题,于是参考日本“地方创生”的做法。竹山——曾经是台湾竹业发展重镇,后来因竹产业萧条、因观光导向引来的“虚胖人潮”及遭遇921地震重创,青年人口大量外移,甚至连客运站(长途巴士站)也被迫关闭;直到何培钧的小镇文创团队在竹山透过落实“地方创生”概念,串联各种在地资源,打造出“竹山”品牌,也让人口逐步回流。“竹山经验”无疑成了台湾“地方创生”最成功案例之一。

何培钧。

台西客運站的華麗轉身

陪伴竹山四五十年的台西客运站,后期荒置多年后被何培钧租下并改造成游客认识竹山的门面。由建筑师结合当地竹艺老师苏素任用5500条竹片编制,把2楼员工宿舍改建成的“竹青庭人文空间”——一家让访客品尝竹山料理的餐厅以及展售竹艺品的空间。“农夫当季种什么菜,我们就出什么菜单。”何培钧志在推广当地农产品,餐具用的汤匙和筷子则是竹山道地竹造的;展售竹艺品空间可见到各种竹制的容器及生活用品。底层原来是台西客运站的候车大厅,现在是“台西冰菓室”的所在。同一层还有供竹山小农推展农产品的空间,展售的是用友善耕作的蔬果或加工制成的土特产,销售员都是平常待在农田里耕作的农夫伯伯、阿姨,开启小镇农春的当然也是何培钧的团队,由故事营销、产品包装到销售技巧,伯伯、阿姨被年轻团队的热情感染,慢慢积累了信心,自家农产品也打开了另一个销售管道。

餐厅成了重要教育场所

何培钧说:“来这边吃一顿饭,从产地到餐桌到空间到建筑,连动出大家的集体记忆。”餐厅成了重要的教育场所,而不只是营业场所。他说台湾政府从前长期追求一个地方来了多少游客,却忽略了人潮慢慢会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指标、环境指标、美学鉴赏的指标。“怎样慢慢把地方永续发展的环境概念,转化成产品跟服务,积极跟游客跟市场对话对接。如果可以把观光的产业,转化成教育跟学习产业,观光产业会变得很不一样。” 一个曾经是几代人记忆坐标的客运站,现在正在谱写新世代未来的回忆。“原来停驶的公车(巴士)又再回来了。”我去探访台西客运站的前几天刚好碰上台西客运捎来好消息,这无疑是给何培钧这几年努力最大的鼓舞;不仅如此,从前“虚胖”的人潮消失后乏人问津的竹山,旅客人数反倒因为何培钧和小镇文创团队的努力,带来一年10万的人潮。

“竹青庭人文空间”内设。

宜居、宜養、宜創業

何培钧创立的“小镇文创”旨在整合更多资源协助建立一个永续的文化创意发展经营模式,为了把竹山失衡的人口结构扭转回来。“为了集思广益,长期的地方人才培育非常重要,竹山的孩子对故乡认识非常有限,不能只教他们开咖啡馆、开民宿,而是要他们想像未来新的行业,让这个地方可以真正的产生改变。”

于是“光点小聚”应运而生,由台西客运站旁的闲置仓库改装而成,每个月一次的聚会都会有当地青年、中年创业的导师分享创业心得互相打气,或者教导如何作品牌行销、产品包装等;聚集而来关心竹山的居民也可以提出对家乡看法,偶尔提出需要协助的事情,“小镇文创”的团队则负责将求助的问题放上“专长换宿”的网站上开放认养。何培钧提出的“专长换宿”形式,第一年就换来六百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自由工作者、艺术家等前来换宿,同时用自己的专长协助竹山解决问题或推广竹山,当中有帮忙拍微电影的、设计网站的、教小朋友杂耍的、画旅游地图的……其中一些影响至深的包括开发出竹编二维码,那是代代相传的老技艺和现代科技撞击出来的炫目火花,如今已经成为竹山的商家对外推广的利器。“光点小聚”从一开始只有几人参与的活动,至今不只每个月都获得热烈回响,还吸引到台湾各地的地方创生团队前来取经。

走出海外的竹山品牌——元泰竹艺社。

台西选货店让访客有机会买到竹山的特产。

青年创业家纷纷冒出头

由“光点小聚”孵育出来的青年创业家也开始纷纷冒出头,包括返乡接手家族事业的林家宏,将原本的代工厂转型,开发竹牙刷、竹杯子、竹吸管等竹产品并销售至海内外,创造出每月营业额数十万令吉的元泰竹艺社。返乡青农林宸纬是第七代茶农,研发出气泡乌龙茶品牌“林三十六”。陈思帆等3名青年创业家制作出外观像冬笋、包装像绿色竹节的茶籽油肥皂,创立具有竹山特色的“好货”品牌……受到鼓舞还包括中年返乡务农,种菜、种笋,或迁居竹山做饮食业的中年族群。何培钧为了落实孵化的精神,还跟大专院校合作,让学生也把竹山当成其中一个服务、实习的基地。为了同时让竹山成为宜居的小镇,何培钧也跟发展商洽谈,把新盖好的3层楼透天厝,结合远距离数码医疗系统,提供退休族更完善的照顾。何培钧的愿景是——“我希望结合产业、学校、医院的做法,可以成为其他乡镇的参考。”

当大多数的人还停留在吸引多少观光客的思维模式时,他已经在思考一年可以培训多少解决台湾乡镇问题的人才。“竹山经验”让何培钧现在在全台各地、中国、香港等地常常受邀分享“竹山小镇学”、针对青年的“返乡的12堂课”等等,将社区营造结合现今人关注的文创,甚至旅创、农创等领域里,变成一套可以被输出的经验。

“地方創生”——通往更美好的未來

何培钧身在小镇,心却跟世界连结。那是身在怡保的我以及跟有相同想法、身在乡镇的同温层眼中,共同看见的未来。就现今马来西亚二线城市和许多小镇的规模来看,一般的生活需求、休闲娱乐等的便利性并没有差大城市多少,主要的差别只在于满足物质欲望的选择多寡,以及就业和创业的机会是否俱足。观光旅游是刺激经济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吸引年轻人回流或年轻人才进驻,观光旅游更加不是唯一的选择。事实上,这半年来我在怡保认识的青壮年当中很多都身怀绝技,拥有看似卑微实则伟大的梦想——全文辉师傅传承了传统的灯笼手艺,顾客来自世界各地;阿Yen是印度舞老师,常常发动社区作口述历史和深度导览的工作;阿鸟和几位从事活力农耕(Bio-Dynamic Farming)的农夫,返乡前都是工程师等专业出身,如今用善待土地的方式慢慢养出一片光明的未来;Sam在英国米其林餐厅学得一身好厨艺,回国后不作他想直奔家乡,如今经营一家让怡保乡亲可以负担得起的Fine Dining小餐厅,选用本地食材烹调出具国际水准的食物(一客才40令吉);Sunny拥有资深的市场行销经历,选择回乡开一家藏在巷子里、由后门进出的特色小酒吧;Clement由澳洲、台湾、香港习得复古式理发手艺,回乡后经营的90年代复古式理发店,现今天天爆满。

何培钧说过:“专业就是社会生存的能力”,如何让青年人才发现乡镇的各种潜力,让他们对乡镇未来的更多想像空间才是关键。我在怡保这座二线城市和这些热情的人身上,看到生存条件、生活素质和生命意义的交融,我同时也在何培钧的身上和“地方创生”的理论基础上,看见另一条通往更美好未来的道路。

竹山小农和他们的农产品。

何谓地方创生?

“地方创生”(Placemaking或Regional Revitalization)一词源自于日本,因人口大量往大都市寻求发展而促成其他地方发展失衡、乡镇青年人口大量流失、许多产业面临哀退而发展出来的理论和解决方法。“地方创生”是结合地理条件、人文风情,发展出最适合当地产业的“产、地、人”三位一体概念,以往提的社区营造,其实就是“地方创生”的雏型,只不过“产业”概念的植入,形成地方经济基础的支撑系统,更能达到永续发展目的。

——————————————————————–

My Road Planner 主办,星洲日报〈活力副刊〉协办

何培钧“有种生活风格叫小镇”分享会

中马场:

时间:2019年9月12日(四),7.30PM

地点:星洲日报八打灵总社

南马场:

时间:2019年9月13日(五),8PM

地点:廣日子Kluang Days,54, Jalan Lambak, 86000 Kluang. Johor.

北马场:

时间:2019年9月14日(六),3PM

地点:Perak Youth Hub, No.22, Kinta Riverwalk, 30000 Ipoh. Perak.

联络电话:016-6655080 (卓衍豪)

分享人:何培钧,1979年出生,台湾南投水里人。大学二年级到竹山游玩,意外发现一座无人居住但形貌完整的三合院。后历经一年整修,从举债创业、经营艰困考验,直到这座“天空的院子”被誉为台湾最美民宿。2010年创办“小镇文创股分”,推动“专长换宿”,拉年轻人进竹山。2012年创办“竹巢学堂”,让累积10年社区在地发展实务经验转化为学习课程,培育更多青年到乡镇来参与改变。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