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7/09/2019
【爱常在】萧婷文/松绑照顾孝顺枷锁,找回失去的自己
作者: 萧婷文(寄自台湾)

“知道照顾没有尽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说话的心理师,一向以“亲子沟通”、“婆媳议题”见长,但近几个月,向他询问照顾、老后相关困难的人越来越多,高龄社会的迫在眉睫,让照顾外围圈的人逐渐“有感”。心理师说,要松绑不断缠绕的照顾压力,我们要更有觉察自我的能力,并去思考“孝顺”的意涵,不要一直逼迫自己乘载超过限制的范围,长照悲歌就是自己身心压力严重透支的结果。

“其实我们都是用古代的观点来看待孝顺,对孝顺的标准很严格,也因此,现代人全都是不孝。”心理师进一步解释,古代讲孝顺,需要事必躬亲、和颜悦色,“百善孝为先”、“父母在,不远游”等,更是许多人从小读书便朗朗上口的良言金句。可是现代社会繁忙,真能完全做到就是符合孝道了吗?仔细省察自己的孝顺,是彼此和乐自在,还是互为枷锁,在照顾关系中紧紧纠缠。

几千年前的人类寿命较短,因此侍奉父母的时间也不长,而且很快地,就换到自己要被子女照顾了。但现代的生活型态与健康挑战的改变,需要更有弹性的照顾方式。用“不孝顺”来作为自己或他人需要全心全意照顾的理由,其实不合理,也很残酷。

笔者访问过许多照顾者,照顾的年岁,几乎是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过去访问的经验,10年、20年,甚至有许多人到30年、40年。“照顾完我失智的妈妈,接着换照顾我长期洗肾的公公;照顾完我公公,又换照顾我中风又失智婆婆……”或是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她是我妈妈,为了孝顺她,我辞职照顾她,只是当初以为最多两三年,怎么知道会到十多年。”

因为坚持“孝顺”的想法,不知道让多少人全心全意走完照顾的无尽长路,当照顾结束了,自己也老了、病了、弱了,更令人不舍的是,这些已经超过五六十岁的“资深照顾者”,过往这么长的时间为他人付出、为他人牺牲、为他人而活。当要展开第三人生时,我有钱吗?我的兴趣是什么?我还能做些什么?“我”是谁?

每天给自己静下来的10分钟

心理师说:当注意力都依附在别人身上时,会慢慢失去“我”,失去了“自我”,便会感到“失落”。老了要健康快乐,要勇敢追求梦想,“自我价值”非常重要。可是你必须有时间,才能去探索、觉察、整理“自己”。心理师建议,无论照顾生活多么忙碌,请给自己每天至少10分钟以上的单独时间,让自己静下来,沉淀下来,回到内在。

在过去的专栏中曾介绍过“正念照护”,这是一个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的技巧,把所有的心力都放在“当下”;例如自己喝茶时,思绪回到手握着杯子的感觉,嘴唇碰触热水的感觉,茶叶的香气等等,而不是让思绪跑到过去,或是没有发生的未来。数呼吸,也是一个很简单的方式,我吸气,我存在;我呼气,我存在。

如果“长期照顾”是一点一滴失去自己的过程,那么,情愿不要那么孝顺,“自私”替自己多想一些;让社会上的其他资源、团体介入来协助照顾,与其他家人协商照顾的时间与经济的分担。照顾家人很重要,但你自己,也很重要。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