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4/10/2019
【爱长在】萧婷文/如果他真的将不久于人世,要告知还是隐瞒?
作者: 萧婷文(寄自台湾)

如果我们的亲友真的将不久于人世,你会愿意跟他坦承,还是隐瞒、逃避病情?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关键时刻很难做的决定,而不同的决定,也为家属留下不同的生命印记。“我和末期病人说,病情并不乐观,要好好珍惜剩下的日子,病人一听就哭了起来,正好其他家属进来,痛批我没人性,为什么要让他知道?难道,你要让他死得不明不白?”说话的是加护病房医生,生离死别看太多,让他不禁也询问家属:“你知道不让他好好利用‘余生’是很残忍的事吗?”他是不是有话想交代,有恩怨情仇想化解,这是最后机会,你们不愿给他吗?”

在急重症病房的生死只是瞬间,有人闯关成功,有人告别人世;但其中若有遗憾,仿佛死者并未真正离世,那牵挂的家属从此把他背在身上,一次次地诉说懊悔。“送走亲人的十多年后,差不多是六十多岁时吧,他们会开始后悔地回忆往事,为什么当初我们不跟他说,剩下的时日不多了,也许我们可以说出最后的话,可是当初只是跟他说:爸爸,你很快就会好起来,好起来我们带你出国玩……”

宣导《病人自主权利法》的社工师表示,病人是相当弱势的,因为他的权利会被医生与亲人家属介入与决定,于是,真的是“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我们日常中的大小事情都是自己决定,稀疏平常,可是一旦成为病人,我们似乎就被决定了。要不要插管?要不要急救?而且全部的人都知道自己要死了,却只有自己不知道,这真的是自己要的结局吗?

无法逆转的命运

在《在还能爱的时候》这本书里,提到一段母子情节。单亲母亲辛苦养育独子,独子却在23岁罹患肝癌末期,这次是两方都想隐瞒,为的是不让对方担心、舍不得对方难过。母亲对癌症病房的心理师说:“我只有这个孩子,没有了他也不知道怎么办了,心理师拜托你也不要跟小安说他的病情,我怕他知道了会担心。”

可是再大的盼望,也无法逆转命运,最后他在母亲节那天去世了。她主动对心理师说:“我常常在想,当初是不是没有隐瞒病情会比较好?因为这样我才比较有机会知道孩子的心愿及心声?”(《在还能爱的时候》江珈玮著)

台湾在今年正式施行《病人自主权利法》,其中的“病人自主”,代表着在医疗情境中,病人具优先的知情、选择与决定的权利。可是在更多民众了解并愿意接受的同时,有一个更高层次可以省思:我们到底如何面对与接受死亡,隐瞒末期病情的背后原因到底是什么?长期推动善终的陈秀丹医生说,“死亡,是为了让活着的人学会爱。”若把对生死告别的“恐惧”,用“爱”来替换,我们是否愿意共同面对人生的最后一刻,能好好告别,不带遗憾的离开。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