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0/11/2019
吴娟瑜/孩子爱滑手机人生完蛋了?
作者: 吴娟瑜(寄自台湾)

3C产品目前成为亲子相处的争战之一,社会形成的集体潜意识,有如下观感:

媒体方面:电视新闻、报章杂志对孩子沉溺网络,往往认为站在第一线的父母没有把关,让孩子小小年纪挂上眼镜;甚至有的父母没有以身作则,自己也是整天滑个不停。

长辈方面:(爷奶外公外婆)距离3C产品更遥远,时不时叨念,甚至三代同堂的家庭,为了小朋友迷网络,不用功念书,造成长辈唠叨,孙子辈顶嘴,而夹在中间的年轻父母则是一起吵,或是无奈避开。

父母方面:父母是有着很深的“养育挫折感”,明知道要鼓励孩子接触户外、学习人际互动、建立人生目标,但是因为忙碌,或者回到家已疲惫不堪,丢个手机孩子不吵不闹,就成了家常便饭。

这种社会群众共同形成的默契,让父母闻“机”色变,多数的父母带着不知如何是好的茫然,且行且看。

妈妈的妙招,对吗?

玉好上我导师班的课,甫坐定位子,她喜不自胜地说:“今天星期三下午,儿子没课,家里的电视遥控器和手机,通通被我带出来了。”

玉好不想让儿子“荒唐”度过一个下午,于是想出了自认万无一失的好方法,不料,她说完,我们都讶异地问:“这样好吗?”

因为她用了消极防堵的方式,无法让儿子学到自我管理。

另一位妈妈兰玲,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运动健将,住校集训,不期待他的课业分数;小儿子从小聪明伶俐,数理逻辑强。

兰玲常对二儿子说:“你这次数学考95分,你明明可以考100分啊!我要没收你的手机!”

结果小儿子常抱怨:“妈,你为什么不把我生笨一点,像哥哥那样,考不好,玩手机,你都不会骂她。”

玉好和兰玲都碰到新世代教养子女的困扰,自己小时候并未经历网络游戏的诱惑,也没有从自己父母身上学到引导迷网子女的经验,加上社会集体潜意识里对网络沉迷的排斥,造成这一代父母忙于生计之余,愁上加愁。

打破恐惧藩篱

若要打破集体潜意识对孩子上网的担心和恐惧,父母不妨问自己3个问题:

1. 完全禁绝三C产品,有需要吗?

2. 孩子不需要有沟通的机会吗?

3. 这会不会是亲子共同成长的好机会?

针对以上3个问题,若能挣脱集体潜意识对上网成瘾的恐惧,减少人云亦云的迷思,这时可换个角度来思考:

.不需要完全禁绝孩子上网,因为他们有娱乐、知识的需求,可以让孩子自主管理,学习兼顾睡眠、学业和社交活动的平衡之道。

.任何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沟通的机会,期待被爸妈理解;就算没有共识也可透过讨论、分享、协调,让双方找到游戏规则的平衡点。

.当然,这辈子和子女的关系是永远存在的,不妨从“我说你听”,也加入“你说我听”的沟通元素,让亲子之间有话可说。

美卿的一儿一女陆续进入青春期,她和老公商量好,然后对孩子开诚布公地说:“你们自个儿订定游戏规则,让我们确认OK即可实行;若到了需要更正游戏规则请来找我们讨论。”

在他们家是尊重孩子的需求,刚考完段考可多玩一小时,隔天有重要考试自动停机。爸妈不用催促喊卡逼孩子就范。若网络上有趣味或知识性的资讯,孩子会主动分享。

我请教美卿如何让孩子自动遵守生活公约,她侃侃而谈:“他们从小听到我分析照顾眼睛的重要,我们夫妻也常带他们四处参观和旅游,可以说,他们和世界接轨的管道很多,所以,手机不是唯一的管道。”

用心良苦的父母早就铺一条路给孩子,在不着痕迹的安排下,父母明确把关,子女知所分寸,那么,集体潜意识的恐惧也就无法作怪了。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