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5/12/2019
宋明家.课室外的春天
作者: 宋明家

从古代学堂,小学、中学,乃至近代大学的课室,老师们千百年延用至今的传统教学法,主要还是“我说你听”的填鸭式、chalk-and-talk教学模式。

这被大部分亚洲国家学校(包括大学)老师奉为圭臬的教学理念,纯粹强调学生“有耳朵没嘴巴”的知识传授和教导。

结果,考试结束后,学生把死背的课本内容,统统还回给老师──除了一些学生在实验室,或课堂上自己动手做的活动、内容和知识。

另一个吊诡现象是,大部分大学生在象牙塔吸收的一大堆知识和理论,毕业后在职场往往没有用武之地。

21世纪职场大量需要的软实力,包括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团队合作(collaboration)、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和创意能力(creativity/innovation)(统称4C软技能),是一般在课堂上没教的。

在教育工作者面对各项教学难题的21世纪课堂上,学生面临种种学习和就业挑战、雇主投诉新进员工严重缺乏职场4C软技能的当代社会里,课堂的学习模式亟需改善和改革。

在一门大三的基因组学课堂上,除了实验课内容,笔者过去逾10年一直不断设计不同的课堂“动手做”活动,希望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度(student engagement)、理解学习内容的能力,以及加强学生的各方面软技能。

在今年刚结束的第二学期,笔者尝试实行“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合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Informal Spaces;简称CLIS)学习模式,以测试大学生在课室外空间学习基因组学的有效性。

这CLIS有点类似“翻转课室”,学生在课前必须完成一些简单活动、问题或作业;笔者设计的活动包括附属在网络教学平台Moodle提供Quiz小测验、动画影片(加插小测验)、YouTube视频、电台科学新闻、期刊论文等,让学生对即将开始的课堂内容多少有点基本概念。

正式上课时,学生分成多个小组(一组约五、六人),自由选择(课室外的)“非正式学习空间”,比如图书馆迷你会议室、公共温习空间、创意桥、草坪、食堂等,然后依据教授事先提供的指示,通过一些动手做、团组、合作和脑力激荡的“学、教”(Learning and Teaching)活动,去理解遗传学相关概念和知识。

教授这时会在办公室内,以Google Drive共享文件和WhatsApp和学生进行即时互动,所有问题提问和进度报告,也通过这两个平台完成。学生完成活动或问题后,再以Google Drive和WhatsApp拍照,或向教授报告活动成果。

隔周,学生和教授都回到课室,进行自主学习活动和成果呈现。

通过全程录影,以及学期末的焦点小组访谈(focus group interview),研究人员尝试了解学生对CLIS学教模式的态度、看法和需求;其中许多学生对这CLIS表示“赞”的包括:“开放、舒适、自由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有更多想法和点子”、“小组讨论里不担心被班上同学取笑提问和想法”、“每个人都是领导”、“学生自主学习、互相支援”等。

其中许多人“不认同”的、老师们必须注意的一点是:“这CLIS不适合大三生,因为学生已习惯了传统教学法”。

很多时候,大学老师怪大学前水平和高中老师没做好加强学生4C和自主学习的部分,高中老师说初中老师没有教好学生,初中老师却怪小学老师没打好学生基础……如此一环扣一环,大家怪来怪去,教育改革谈了几十年,结果什么高阶思维(higher-order thinking,HOT)、什么4C、什么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能力都不到岸。

无论小学、中学或大学,不管什么阶位水平,只要老师们和校方肯认真付出一点时间,去认真设计有意义的“动手做”学习和合作活动,最后得益的必将是莘莘学子。

要学生学习时“动起来”(不是静静坐着听课),老师就必须“先动起来”;越多老师动起来,就越多学生动起来,国家未来栋梁就越健壮。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