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0/12/2019
【爱长在】第三堂课:向死而生,哲学家开的『救命』药方
作者: 報道 / 攝影:本刊特約 李秀華

“”

主講人:廖朝驥(新紀元大學學院媒體與藝術學院副院長)

主題:向死而生:哲學家開的『救命』藥方

地點:加影新紀元學院

01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认为人是“向死而生”(Being-towards death),当人意识到自己终将会死时,就会反思生命的意义,并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

02人与世界万物的存在,必须体现在死亡。然而,谈论死亡从古至今都是禁忌,形成死亡是与自己无关的事。

03“把每一天当作是生命中最后的一天来活”是有效的人生激励箴言,然而,人在死亡面前产生的恐惧或焦虑之情绪是精神上难以承受的负担。

04人们以忙碌填补生命,生命似乎没有终点,或终点不断往后移;我们总是在歌颂青春,却不懂得宽心对待与经验岁月带来肉体老化的过程。

05人类发明的科技到后来会吞噬自己,是因为误以为自己可以克服自然,以致人类处于虚幻的状态,漠视身体在随着时间前进在迈向终点的过程中,生理机能逐渐退化是不可抵抗的自然规律。

06人们在奋力对抗老化的过程中,把大量金钱和时间花在维持外在条件,导致精神退化和萎缩,难以在有限的生命里实现人生价值。

07 岁到50岁是最好的岁月,因为生命的经历会告诉你,人生的挫折和变化是可以用时间来磨合的,而且,智慧会积累。

08为了抗拒死亡,人们把身体主宰权交给医疗制度,种种看似延长生命的救治方式带来的身体创伤,让生命在临终的痛苦过程注定要颠簸。

09医疗介入似乎展延临终病人的生命终点,其实却处于遥遥无期的痛苦中,因此,医疗决定权应回归到病人本身意愿及以生活品质为考量。

10肉体衰败与内在生命的最后成长是两条交叉线;前者必然往下走,后者却是往上伸展。因此,人在临终阶段面对身体衰败的过程中,也是内在生命成长与精神升华的机缘。

11绝症患者在哀伤过程中的5字真言“ D.A.B.D.A”便是“悲痛周期”的5个阶段,即Denial(否认)、Anger(生气)、Bargaining(讨价还价)、Depression (忧郁)和Acceptance(接受)。

.Denial(否认):拒绝相信或承认重大失落事件,如罹患癌症、死亡等已发生的事实;

.Anger(生气):表达愤怒的方式很多,包括责怪他人或自己,不断责问“为何发生在我身上?”;

.Bargaining(讨价还价):和自己或和信仰的神灵讨价还价,希望得到解决问题方法来改变现状;

.Depression (忧郁):经过前面3个阶段后开始疲倦、沮丧……甚至觉得生活没有目标;

.Acceptance(接受): 接受事实,情绪变得比较平静,并开始反思事情发生的意义 。

12Depression (忧郁)到Acceptance(接受)这阶段最难熬,很多人到了第四阶段就放弃。因此,照顾者或陪伴者需同理当事人的情绪变化,才能在陪伴时避免造成双方伤害。

13由生死学大师伊莉莎白库伯勒.罗丝(Elisabeth Kubler-Ross)提出的悲痛周期“ D.A.B.D.A”5字真言,除了让绝症患者与家属用来面对死亡哀伤的心路历程外,也适合套用在生活其他失落事件,如失业、失恋等。

14生病是福气,因为生病了,我们才觉知到生命是有限的。倘若能够借助生前告别式来回顾生平,告别过去,便能圆满人生。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