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4/12/2019
李慧珊.教育的两难问题
作者: 李慧珊

“一个父母只能为孩子引路,而不能代替他们走路。”-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20世纪的法国著名作家。

最近在网上有一名打兵乓球的小女孩特别的火,相信不少人对此都是印象深刻。但由于其教练极其严格,这名仅有6岁的女童常在兵乓训练中哭泣,但在教练的鞭笞与责备下还是选择坚持下去,许多成年人看了应该心里都是特别有感触。

从影片中可以看到小女孩李依依紧紧地抿着小嘴,眼中泛着泪水,但手中的训练却未曾停歇。由衷希望皇天不负苦心人,依依能够在往后的日子坚定她的热情与坚持。但这也不免引起人们心中的困惑以及责难:这名苦练兵乓的小女孩,真的是她的意愿吗?她快乐了吗?

虽然依依来自中国,但他的故事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缩影,重现的也不过是我们教育里的冰山一角。当然,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以及社会高度竞争的今天,“学习”几乎成为了每个人的必需品(这种学习不仅仅泛指学校里的学习),因此许多孩子的父母也已将“学习”设定为了孩子人生的终极目标。

在孩子成为一台学习的机器的时候,父母则是成为了在旁边给机器加油充电的人。但由于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某种方式的学习,或是迎合父母的喜好的学习,因此许多孩子的学习过程都不免具有强制性的性质。放任学习以及强制性学习,究竟哪个才更适合我们的孩子?

2016年中国大陆都市家庭情感剧《小别离》里的台词“我知道学这些没有用,但对不起,它就是考这些没用的”戳中了许多学生以及家长的内心的痛处。

对许多家长而言,别人的孩子学了什么新的技能,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于人后,自觉或不自觉地责备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而无论是褒或贬,隔壁家的孩子都是最好的镜子。孩子取得进步,父母就会心安;当孩子退步时,许多父母则会贬低孩子的无能,恨铁不成钢。家长大呼小叫,孩子哭天抹泪的场景,是否您也是似曾相识?

事实上,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并不善于设定目标,许多孩子也对学习缺乏兴趣,他们不明白学习的意义,因此家长的“强迫”在某种程度上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虽然不是所有的“强迫”都是坏事,但也绝不是所有的“强迫”都是好事。力度过猛有可能弄巧反拙,使得孩子反而对于本来喜好的事心生胆怯。

著名钢琴家郎朗就是一个被“逼”出来的成功例子,世界上只有一个朗朗,我们看见的只能是成功的例子,看不见的是默默无闻的大多数。把成功人士设定为前进动力是好事,但同时要理解,世上99%的人都想成为马云,但很遗憾,世上永远只有一个马云。

孩子虽借助我们来到这里,但他们并不因我们而来;孩子在我们的身旁,却不尽属于我们。爱是无私的,自私的往往是人。希望每个父母都能以适当的方式,给予孩子一辈子受用的能量。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