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5/01/2009
浮罗山背.武陵世外好地方
作者: admin

被忽略的槟岛一隅──浮罗山背(Balik Pulau),在山的另一头,却原来得天独厚。它与世无争,世外桃源,保有了传统步伐,以及数百年弥足珍贵的建筑物和活古迹:第一代浮罗甲必丹的古屋,硕果仅存的银饰手工艺,以及闻名海内外的叻沙和豆蔻。

为了让这些资产得以完整保留,青少年古迹艺术社区教育委员会(arts-ED),筹备了近2年,带着当地学生展开无数次的浮罗山背全面探索,终于在2008年12月推出了浮罗首个古迹导览地图《我的浮罗山背》(Discover Balik Pulau)。今天,我们领着地图,徒步行走浮罗,处处都是惊喜!

浮罗山背(Balik Pulau)在自然地理上,是个群山环绕、背山面海的山林与平原之地。在山路还未开发以前,浮罗山背几乎是与世隔绝。如果要到这个神秘境地,只有两个途径,一、山路,二、海路。

由于地处偏僻,村民必须攀山越岭出城,大部份靠捕鱼及种植为生,都是自给自足,当地居民已经学会了与山海共存。数十年来,也留下了很多不为人知的珍贵资产。

随着山路开发,城外人们发现了这块疆土的富泽丰饶,非营利机构青少年古迹艺术社区教育委员会(arts-ED),尤其担心山里的活古迹没有得到妥善保护,恐怕会消失无踪。

于是,早在2年前,他们就带队来到浮罗山背的学校落脚,与学生作了最近距离的接触,引导学生匍匐展开了一连串保护及推广活动。透过了不同性质的艺术活动,加深居民对文化及古迹的认识,如:建筑、生态环境、手工艺、语言、交易、习俗、食物等等。

巨大工程一发不能收舍

藉此全面探索浮罗山背,不定时进行了两年多的活动,可谓一项巨大工程,连艺术教育委员会计划协调员曾玉萍也表示,“一做就不能停了!”

“我们以学校作为起点,让学生们作探索,从历史、文化一直到社区互动,在村民阐述的小故事里,发掘更多没有保存的纪录。”她说,有关浮罗山背的文献也实在太少了!

一班当地各族小学及中学生用了2年时间收集资料,包括拍照、研究、专访、制作导览图蓝本,再由理大学生绘图设计,浮罗导览图则是一个集合多方努力展开的一个成果。

维持活古迹生命力

“我们通过导览图介绍活古迹如手工制银饰品的老师傅、制作水粉的工坊、峇拉煎工坊,及烘制鸡蛋糕的马来妇女等给游客,让他们的价值得到肯定,不再觉得自己被遗忘,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使更多活古迹继续维持生命力,不致于失传。”

他们于去年12月21日验收成果,《我的浮罗山背》导览地图也终于面世,让游人可以在定点领到免费的地图。地图分成两个游览路线,一、徒步浮罗市镇,二、开车或骑脚车沿甘榜路游览,包括认识老房子,道地美食,农耕物,乡区传统行业等等。今天,我们也攀山越岭下乡,在浮罗山背寻幽探谷,拿着免费的导览地图,随着ARTS-ED组织主席珍娜碧莱(Janet Pillai),以及两名参与了活动2年的当地学生Liyana和Afiq,徒步浮罗山背市区。有了他们的导览,这次行走浮罗,真的别有一番乡土风情。

市区导览重点

1. 百年喷泉

乡镇中心传统被称为公司,这可能是指早期橡胶和椰子园员工作建立的长屋。这两条在公司交汇的马路,把周围农场和村庄的居民带进乡镇中心。这两条道路目前满是繁忙的店屋,其中一些是富有的种植园主所建立的。

镇中心有座喷泉兼小交通圈,是进入浮罗山背八个地区的分水岭。这个喷泉由甲必丹辜礼欢的曾孙,已故辜上达于1882年建立,已有126年历史。

据悉,当地村民笃信喷泉掌控着浮罗山背的兴衰,喷泉底下两侧的狮口喷出的泉水,象征着当地的繁荣兴旺,若移除,势必给村民带来霉运。当年,村民会来这里取水洗衣或饮用。但因为缺乏维修,这座喷泉不再涌出泉水,仅留下这个座标。

2. 门牌100号店屋

今天,来浮罗山背不再只是吃叻沙那么简单,而是对名扬海外的这碗叻沙,开始有了更深刻的印象。这碗叻沙就跟市区左手边门牌100号的最长店屋,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店屋是由浮罗第一位华人甲必丹Mr Chee,建于19世纪晚期。

格局又长又深,是传统店屋拥有天井的很好例子,它有美丽的雕刻屏幕,和两个烧材煮食的庞大厨房,一为公共厨房,一为私人厨房。据悉,甲必丹的祖母就在私人厨房,烹煮着飘香了海内外的叻沙。

多年以后,村中一个女人向她学艺,古早味得以流传。而叻沙的好几代传人,如今就在对面店屋,即南光茶室前,继续烹煮着这道几近百年的古早味,吸引了各地的游人。

3. 百年手工银器

就在喷泉右边,店屋的最后一间“列源金铺”,有位银匠邝进盛,他们世代以手工制作银器为生,已有百年历史。14岁就手制银器,60余岁才名扬四海,曾经,他就以精雕细琢的小茶壶、木碳炉及瓶子闻名海外,连日本杂志都越洋专访,登上了日本杂志,是为浮罗人的骄傲。

4. 1854年罗马天主教堂

建于1854年的罗马天主教堂,是镇上一栋百余年的历史建筑物,它的前身是间亚答屋,后来经过翻新,才变成现在的富丽堂皇。据悉,学校及教会一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学校设立后,教堂也一并建设。

5. 当年的富贵人家

最后,导览员带我们来到以前的富贵人家,一间保留得很完整的古屋。走进大厅,踩着精工雕琢的地砖,就能感受当年他们的非富则贵。据悉,富有人家的房子比别人高,中庭的天井借光,木窗透出古朴的味道。

解码浮罗山背

浮罗山背(Balik Pulau)的命名很有意思,与它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18世纪时,由于社会动乱,许多人纷纷逃到这个三面环山的藏身之地,说要“lari ke sebalik pulau”(逃到岛的另一边),此地因而得名。这时,导览员指向那片山峦,开始述说着浮罗的百年故事。

“1700年后期,属于吉打马来王国一部份的槟岛和内陆,不断受到暹罗威胁。当缅甸正与暹罗对抗时,缅甸趁势利用了吉打苏丹,并提供武器给他们对抗。此举却激怒了暹罗国王,计划攻打吉打州。

在这段动荡时期,来自普吉岛的中国人,以及住在泰国南部,即北大年、也拉和沙图的马来人再往南移,来到了吉打(包括槟岛)。

大约70名逃亡者通过陆路和海洋逃向槟岛的西南区--被高山围绕的浮罗山背。这些逃亡者集体行动,在村子里分散居住。接着,新移民开发小农庄,栽种稻米、椰子、水果和咖啡。

1786年,莱特以1万令吉向吉打苏丹购买槟岛,同时提供吉打免受暹罗攻打的保护。1794年,东印度公司在浮罗山背拥有丁香和肉豆寇种植园。另一方面,华裔商人开发了橡胶和椰子园。1800年代后期,浮罗山背成为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农业中心。”

筹募续版经费

没有得到官方任何资助,第二版《探索浮罗》面对了经费问题!虽然古迹导览图,在协助政府推动浮罗的生态与古迹文化旅游,不过这计划没有得到官方的任何资助。

继第一版地图由电讯公司赞助后,接下来的赞助费还没有眉目。

协调员曾玉萍表示,第一版地图共印1万5000份,他们正收集更多资料,打算出版第二版。他们希望第二版导览图内,能收录更多有用资讯与覆盖更大的范围。

除此之外,接下来,他们将全力推动“脚车行”,只是碍于脚车技术问题。当局欢迎业余脚车手加入行列,传授技术,并且希望他们能与小孩合作。

另外,还会训练一批年轻导览员,带大家认识浮罗山背。

“其实,我们有很多想法,想做很多东西,希望能得到官方的协助,我们也欢迎任何人提供有关浮罗山背的资料。”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