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2/02/2016
【今昔对照:过年滋味】做粿加必就是要全家出动
作者: admin

号称为马来西亚第二大新村的巴生班达马兰新村(Pandamaran),名字取自达马树(Pokok Damar);“Pandamaran”的前称为“Pendamaran”,意思是“觅得树脂之地”,因此这里可能曾经盛产树脂。早前采集树脂的马来先民,在此开辟了甘榜班达马(Kampung Pendamar),意即“树脂采集者”。

1948年,英殖民政府颁布紧急状态,把附近的直落、龙溪、武吉金江、甘榜爪哇、八丁燕带的华人迁移至班达马兰新村。这些以福建籍为主的华人,在这里搭建简单的亚答屋、木板屋,后来慢慢转变成水泥屋,马路也从黄泥路变成柏油路;新年期间,家家户户在门前制作粿加必(Kuih Kapit)的情景不再,如今仅剩饼家代劳;而粿加必的烘焙方式,从火炭到煤气、电炉烘烤,粿加必本身也从原味走到各种创新口味。

唯一不变的是,它依然是华人新年茶几上最常见的传统糕饼,象征华人从中国南下与南洋食物结合的饮食文化遗产;不管科技有再大的变化,全家出动一起做粿加必的情景,依然可以在传统家庭饼店看到。

维多利亚西饼屋原本只是一间亚答屋,就在一条只有脚踏车行走的黄泥路旁,用了半个世纪转变成今天店屋的面貌。

天气正热,只见刘浤隽与员工忙着把铁模沾上绿色的面糊,迅速放在一排排的火炉上烤;流水线式的铁模移动到后面,员工把铁模取下,将饼取出并趁热对折两次成四分一的圆形,放在一旁纳凉,再由他的妈妈、姐姐、孩子等装罐。

“放在一旁的是第一代烤炉,这是第二代。现在是电半自动来烤,我自己改良的,可以烤得快一点。”刘浤隽本身,也是饼家的第二代。

他的父亲过去卖饼,母亲在新年期间和其他街坊一样,领着小孩子在门前制作粿加必。“那是上世纪60年代的事了,用大大的火炉,木柴放下去就起火烘饼,坐在旁边很热的。”71岁的母亲黄素月说。

“那时候啊,几乎每个人都会做年饼、年糕。大家排排坐,一个烤,一个折,一个看,好不热闹!”她说,现在轮到孙子来帮忙了。刘浤隽是家中独子,理所当然地继承了父业,1989年正式走入糕饼行业,成了饼家的掌门人。

过去这里只是住家,到了1993年“维多利亚西饼屋”才正式开放,至今也有20年的历史了。

从火炭到煤气炉

粿加必的制作方法,也随着人们的生活改变而有了更多不同的方式。

随随着年饼的订单一年比一年多,木炭越来越难找,也容易被烫伤,刘浤隽在1994年改采煤气来烘烤粿加必。“第一代的煤气炉很难,生产量不大;第二代的半自动煤气炉,经过我的改良会比较快一些。我也想和其他饼家一样采用电炉,比较快、烤得比较平均,但烤出来没有了年饼的香味。年饼就是要经过火烤才会香。”与此同时,刘浤隽也尝试研发不同的口味,比如绿茶、黑炭、红杞、火龙果等,过多的香味会盖过粿加必原来的香气,因此目前只有绿茶和黑炭适合配搭粿加必。

“我希望保留粿加必的原味,只是添加淡淡的绿茶香,或是加入黑炭不影响原来的味道。我们尝试过将样品封存一年,开出来吃不会走味。”目前,维多利亚西饼屋生产原味和绿茶、黑炭粿加必,而原味的粿加必依旧采用特别定制的锡罐来装。老妈妈说,传统的铁罐或锡罐,比塑料罐更能将年饼耐久存放。

虽然不再用木炭,但新年一家大小来帮忙的风景线依旧不变。

以前是刘浤隽和4个姐姐、妹妹帮父母做粿加必,现在孙子辈也来帮助了。

刘浤隽的儿子刘德源刚从中学毕业,目前正在店里学习制作粿加必,“一下子就上手了,希望他喜欢烘焙,将我父亲的手艺继承下去。”他笑言。

/粿加必简介/

在南洋华人年饼里头,粿加必大概是最普遍的。单单从名字“Kuih Kapit”,就可以知道它是马来人的糕饼,不过也有人说是改良自中国广东的传统鸡蛋卷,娘惹在原材料中加椰奶,让它有了南洋的味道。粿加必也有“Love Letter”的昵称,最广泛说法是“双摺成扇”,这是因为制作过程中需将烘熟、还软的面糊薄片趁热卷成管状或双摺成扇,仿佛摺信一样。

【粿加必的制作方法】

材料:

130克粘米粉
4粒鸡蛋
1汤匙木薯粉(大茨粉)
70毫升水
220克白砂糖
250毫升浓椰浆

用具:
火炉(火炭、煤气)
粿加必铁模
铁罐

【制作方法】

先做面糊:

①首先将水、粘米粉和木薯粉搅拌均匀。
②再来加入白砂糖、鸡蛋和浓椰浆继续搅拌至白糖完全溶解为止。
④将搅拌好的面糊过滤两次。

再烘烤面糊:

①在粿加必模里涂上少许的油,这有助于方便将饼取出。
②把粿加必铁模烘热。
③将面糊倒入粿加必铁模里,关好模并在文火的火炭上烘烤。
④烘烤面糊至浅棕色,离开火源后,刮掉模边的饼碎,接着将饼取出。
⑤将刚取出的饼对折两次成四分一的圆形,然后马上放入罐里收藏。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