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4/02/2017
双胞胎出生率激增.也南新村又叫“孖仔村”
作者: kychia

从务边南下金宝,途中就会经过也南新村,作为开埠历史超过60年历史的新村,这里除了河婆擂茶闻名遐迩之外,也有另一个更为响亮的称号,即是“孖仔村”!

也南新村的前身就是“古背”,这个名字是从一条叫做“Kuboi”的河流翻译而成,由于古背这个地方靠近古背河,人们就将它命名为“古背”,在1949年至1950年期间紧急法令时,古背及邻近的居民,都被英殖民政府谕令搬到新成立的也南新村居住。

有趣的是,也南的国文为“JERAM”,同样有着“激流”的意思,后来在农业带动新村经济发展下,从外面迁入居住及从事农耕业的人数开始倍增。

依风水师指示设牌楼
逾50对双胞胎三胞胎出世

现任也南河婆同乡联谊会会长张子贤与当地领袖及村民在受访时,谈及“孖仔村”的由来。

他指出,也南新村目前牌楼所面对的山脉,叫做“大象山”,1998年他们要建设牌楼时,依据风水师的指示,将牌楼建设在目前的所在地,从那时开始,双胞胎的出生率顿时激增,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里,就有逾50对双胞胎和三胞胎出世,令人啧啧称奇。

他指出,也南新村与多个马来甘榜毗邻,加上廉价屋建立之后,有少许异族同胞迁入,而每逢有活动时,都会邀请异族同胞前来参与,让彼此在和谐的环境下生活,而成立逾60年的也南新村,虽然也面对人口流失的问题,但纯朴的新村风貌,让许多老一辈的居民都愿意继续在这里生活。

询及该村内曾经发生的大事件时,张子贤指出,该村曾经在1988年遭遇首次大水灾,事隔24年之后,在2012年时,再度因为金宝河及瓜拉米棚河水泛滥而水淹至约两尺深,当时逾半个新村的住户都受到影响,让当地人印象非常深刻,甚至刻意保留剪报,作为一种历史的回忆。

有逾60年历史的也南新村,以擂茶及盛产双胞胎而闻名。(图:星洲日报)

耗逾40万建成
河婆联谊会展现团结

从也南新村一直沿着直路走,就会看到一座偌大的“也南河婆同乡联谊会”会所,作为联系当地同乡情谊最重要的组织之一,这座会所是该会耗资逾40万令吉所建成,展现出河婆人的团结。

张子贤指出,同乡联谊会是在2007年开始成立筹委会,并有他担任筹委会主席,并在隔年顺利成立。后来为了让会员能有固定的活动中心,因此他们就耗资9万令吉购买现在会所所处的地段后再开始建设,期间也获得许多热心人士的大力捐助,才让会所顺利完工。

也南新村村口有两个大小楼牌,这也是该新村的特色之一。(左图);耗资逾40万令吉建成的“也南河婆同乡联谊会”会所,显得宏伟堂皇。(图:星洲日报)

村长:没工作
年轻人外流

也南新村位处务边与金宝中间,占据地理优势,但多年来该村一直没有取得太大发展,至今仍以农业为主,加上围绕新村周围的地区都已被划为保留地,让新村要争取设立工业区或其他领域的商家入驻上,倍加困难。

新村村长蔡玖指出,与许多新村一样,也南同样面对人口流失的问题,由于当地缺乏工作机会,因此年轻人都往外跑,只有少许人愿意留下来耕作。

“由于农耕地合法化的问题一直存在,导致许多人在没有保障的情况下,也不敢投入资金来发展,加上许多农夫都上了年纪,却一直没有接班人,因此也只能依据身体健康情况,耕作至无法继续下去为止。”

他指出,目前许多耕地都改种油棕,但曾几何时,也南新村所出产的芋头及甘蔗是十分著名的。由于合适的土质及环境,让许多人都慕名而来,但如今这种盛况已不复存在。

此外,他也提及,也南新村的居民在宗教信仰方面主要是以佛教徒为主。目前新村有两间拿督公庙和一间观音宫,作为庇佑当地人的庙宇,这几间庙宇都香火鼎盛,每逢遇有神诞时,皆能吸引不少人前往参与其盛。

村民卖擂茶
推广美食文化

也南新村有很多河婆人,所以“河婆擂茶”也是当地最出名的美食,作为一种传统的日常美食,村民除了将这道传统美食保存下来外,许多人也到外地开档卖擂茶,将这种文化推广给更多人。

河婆人传统用以擂茶的工具,是一个用陶土制成的擂钵,加入各种蔬菜及花生等材料之后,再用番石榴树干所做成的擂捧慢慢擂成末。这样擂出来的成品香味扑鼻,但由于过程十分疲累,因此如今已经很少有人会亲自“擂”茶,大都是直接到外面吃或是以机器将材料打成末,而村内也只有几个档口售卖擂茶,这门传统手艺已日益少见。

也南擂茶除了是当地传统美食,更由当地村民推广到其他地方。(图:星洲日报)

也南华小设备齐全
“再穷不能穷教育!”

也南华小前身为1946年成立的古背大众公立学校,并在1952年迁至现址,并更名为也南公立华文小学,1961年在教育部指示下,再度更名为也南国民型华小,并培育出无数的人才。

也南华小在1974年成立家教协会,并由张子贤担任首届主席,学生人数最高峰时期曾经达到逾600人,而在村民及地方领袖不断发展下,学校的设施也陆续获得提升。目前该校的设备十分齐全,拥有图书馆、电脑室、科学室及音乐室等,而2013年兴建的“陈源福多元化礼堂”,耗资大约75万令吉,其中校友陈东来就捐出65万令吉,让该校建设更加完善。

也南华小设备日趋完善,为莘莘学子提供接受教育的良好环境。(图:星洲日报)
也南新村在成立之后,于上世纪60年代迎来第一对双胞胎邓小平与邓月良。(左图);1952年的也南公立华小旧貌。(图:星洲日报)
从村民提供的旧照片,可见原有牌楼的旧貌。(左图);1988年5月发生的大水灾,让村民至今仍记忆犹新。
蔡景意(坐者左起)、蔡玖、张子贤及蔡满堂;蔡新育(后排右起)、张金带、张佩铮及庄美萍等一同讲述也南新村历史及发展。(图:星洲日报)

*部份资料及照片由“金宝历史古迹研究会”及村民提供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