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8/05/2018
根在树壮 ‧ 传承祖籍文化,守护自己的根
作者: kychia

对于中生代而言,他们的父母祖辈或许是华人移民。关于远在中国故乡亲戚的故事或历史,从小自有所闻,心中甚至会向往去当地看看,一睹长辈们的原乡。

当踏入祖辈故乡,与亲戚初次见面,乡情却浓郁。握着亲人暖和的双手,对方用熟悉的方言语调问候时,根本不会觉得陌生,反而格外亲切。

与巴生南安诗山溪东林氏家族会3位理事林荣利、林敬成和林上根访谈时,他们3人一碰面很自然就换转语言频道————福建话。

当需要回答问题时又赶快变成华语。他们均称,自小就在这样的语境成长,祖辈都用方言沟通,甚至强调必须寻根溯源,传承家族的祖籍文化。

非物质的文化是经不起时间考验。以语言为例,只要越来越少人说方言,抑或用马来词汇、英文词汇取代正确的方言词汇,久而久之方言就会流失。

“一棵树会枯是因为根烂。如果没有根,树不会壮。”溪东林氏家族会会长林荣利为“寻根”下了一个注解。他称,一棵树再茂盛,若没有根一定会枯萎倒下。华人一定要知道自己的祖籍,祖先历经艰辛来到南洋的轨迹。这些家族教育就得从小做起。林荣利分享其孩子的一个经历。由于小孩长期都在巴生成长,当时有人问他的籍贯时,自然就回答:“巴生”。孩子回到家后告诉父亲,林荣利就赶紧抓住机会让孩子记住自己的祖籍。

他们3人都不约而同背负着祖辈的“使命”──必须传承自己的祖籍文化和方言。因此他们一直鼓励宗亲带领子女参与探亲团,走进供奉先贤的祖屋,认识自己的祖籍文化和拜祭祖先。

长幼有别,辈分分明

2006年以前,林敬成还未加入溪东林氏家族会。当时他是参与南安会馆的活动。“我的公公和父亲对我说,以前来到这里就找乡团。没有人帮忙,会馆会帮忙。他们就鼓励我参与乡团。”

巴生南安会馆是一个地缘性组织,会员都有不同祖籍。

当时57岁的他热衷于会馆活动,正好会馆要筹办前往中国的探亲团。他称,很多人想回去但是怕找不到亲人。回去不难,只要能提供公公的名字,就能知道对方的辈分,接着寻求当地侨联会的帮忙。那一年,他率领南安会馆二三十位成员去中国探亲。他寻求南安市市长、侨联会单位帮忙,才逐一顺利替团员找到自己的祖屋和亲人。

林敬成声称,在中国当地仍保有严密规格的辈分谱系。当时有名团员去到祖辈家乡时,一位八十多岁的亲戚见到他竟要下跪。因为对方的辈分比较高。虽然年龄差异很大,但他们仍遵守这个传统的家族礼节习俗。

要分清辈分就得依靠族谱,族谱都会仔细记录每一位林氏后裔的名字、出生年份和背景、配偶名称和生卒年、子女及他们的配偶等资料。

巴生南安诗山溪东林氏家族会总务林上根(左起)、会长林荣利和财政林敬成拿着南安诗山溪东林氏族谱,赶紧翻阅自己的家族资料。(图:星洲日报)

从名字看出辈分

部份传统的华人家庭为孩子命名时,中间的单字会依据家族字辈谱所记录的用字,无形中也能凭着这个单字知道对方的辈分。字辈谱被称为“昭穆”,意即一个家族辈分排列。举凡同宗亲家族世系血缘的人,可按照字辈排列命名。它也被称为是古代一种礼制。

“昭穆”上的诗句或文字都是由老祖先(始祖)所拟定,然后一一记录在字辈谱里。南安诗山溪东林氏家族“昭穆”用字就有“兆士文明丕振箕裘观上国,殷仁笃宗亲,保世延长惟积厚。”林敬成的公公是“裘”字辈,爸爸是“观”字辈,本身则是“上”字辈。不过一问之下,他们3人原来都是“上”字辈,只不过林上根有依据字辈谱命名,其余两位则没有。

至于如何确认辈分高低,以“国”字辈为例,第三字自行配其他单字,如国安、国强、国宝。翻阅族谱对照是否为同辈或堂兄弟,再依序看双方的长辈关系。不过前提是这些后裔都有按照字辈谱取名,往往很多海外华裔都没有这样做。一些从商者更是会算名字,以期能有好运,带旺事业。

当去到中国探亲或寻找族谱时,负责人会尽量帮忙搜索,核实确认身份后再填进族谱。然而,族谱内不会修改他们的名字,只会在名字上面加上字辈。举例,一个国字辈的海外华裔林永安,族谱内就会变成“国林永安”。

巴生南安诗山溪东林氏家族会入会表格也附有“昭穆”栏目,他们也希望能维持这个传统习俗。“有些我们知道对方父亲名字,就大概知道是哪个辈分就会填写上去。若没有就很难。”

2017年巴生南安诗山溪东林氏家族会举办探亲团,共有30人参与。众人在溪东村一间供奉广泽尊王第八儿子的神庙前合照留念。

乡下早已脱离贫困?

56岁的林上根称,一年会去中国十多次,当地的经济状况也与想像中不同。从中国过来南洋的婆婆在他7岁时,一直讲述很多家乡的故事。例如当地村民以前要翻山越岭,走在危险的山路上才能到达自己的目的地。自从抵达南洋讨生活后,要回去中国程序也不简单,申请签证还得被官员问话。

“我婆婆告诉我,以后长大有机会一定要回中国探亲。我那时才16岁,就一直深深记住这句话。”2002年,在已故前会长林清河带领下,他与妻女就走一趟寻根之旅,也顺利找到叔叔。“以前的人说去到那里要捐钱,哪里知道对方还送我衣服。”

坐在隔壁的林敬成份享自己2006年以前已经去过祖辈的故乡。“家乡的人还没开放,依然从事农耕工作和养猪。如果孩子有出外到城市工作,打拼回来就变得富有。那户人家的生活中水平也变很高,如果不曾走出去,那么那户人家的生活会很困苦。”

林荣利笑说,回乡一次就会觉得很惊讶,他们的经济状况早已大幅度改善。“我婶婶、姑姑、堂妹、堂弟都去深圳和澳门工作。结果堂弟回到故乡就打造了一间3层楼的房子,开店铺和从事旅游业。”

巴生南安诗山溪东林氏家族会几位理事进入当地神庙焚香祭拜神明。

你要孩子只会叫uncle和aunty?

采访时,林敬成指着一个木箱说,里面装了12本南安诗山溪东林氏族谱。我拿起木箱感觉沉甸甸的。

一拉开木盖,即发现12本印刷精美的书籍,编排方式也很有条理,容易搜寻自己所属的辈分。套句网络潮语,这12本族谱的含金量非常高。

他说,每10年会修谱一次。族谱的家庭树表不会放配偶的名字,但是在后裔的个人简介时就会写明。

包括对方是哪位宗亲的儿子、出生年份、背景、配偶名称和生卒年、子女名字等等。

林荣利和林敬成都指寻根的最大动力来自家庭教育。年轻一辈如果没有兴趣,那么永远也不会开启族谱里面珍贵的祖籍文化和家族历史。林敬成笑称,难道要孩子只会称呼所有亲戚为uncle和aunty?

“如果家长不鼓励,以后根就断了。如果孩子不想参与探亲团,以后可能不会知道族谱这件事了。”

为了避免“断根”现象发生,中国部份单位早在几年前与本地地缘性会馆合作,筹办寻根冬令营或夏令营,让年轻人到中国与当地人文化交流。同时也有机会深入认识自己祖先的故乡、回乡探亲等。

“你知道吗,我父亲的墓碑很特别。一般人可能只写上‘福建永春’。父亲墓碑的文字是‘福建南安溪东十一都成美厝’,那就是把中国的地址都写上去了。”林荣利很自豪地说。这样后代也很清楚自己的祖先源自何方,也有地址让他们寻根溯源。

林上根说,前往中国寻亲时,只需报上公公婆婆的名字,就很容易找到。那时还发现祖屋仍保留婆婆的房间。(图左);林敬成称,巴生南安诗山溪东林氏家族会入会表格附有“昭穆”栏目,会馆理事希望能维持这个传统习俗,让会员知道自己的辈分。(图中);林荣利称,一棵树再茂盛,若没有根一定会枯萎倒下。华人一定要知道自己的祖籍和文化。(图:星洲日报)
氏族谱编排非常有秩序规模,一共有12卷。当中是依据家族辈分划分,并且每10年会修谱一次。
这是置放在溪东林氏祠堂的“昭穆”,即辈分字谱。林敬成看到赶紧拍下照片。(图左);族谱如实记录有关家族后裔的名字,比如A君的儿子、出生年份、背景、配偶名称和生卒年、子女等等。(图:星洲日报)
林敬成翻开族谱指出自己的家族树状资料,当中“国”字辈的就是他的儿子和侄儿。(图:星洲日报)

更多内容

代父圆愿 ‧ 9姐弟结伴寻根制大马版族谱

千里寻根 ‧ 延续家族谱系,了却祖辈心愿

根在树壮 ‧ 传承祖籍文化,守护自己的根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