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8/08/2018
何俐萍·迟来的肯定
作者: bslim

就在新政府执政届满百天前,首相马哈迪宣布让60岁以上的红登记持有者无条件获得蓝登记。我第一时间通知两个朋友,第一个朋友的父亲是中国第一代移民,在大马生活超过60年,讽剌的是,至今持有的仍是那张让人感觉份外碍眼的红登记。

另一个朋友的父亲年轻时对新中国满怀憧憬,当年为了“回国”读书交出了公民权,后来回国不成,朋友的父亲一直持着旧登记过生活,日子倒也过得从容。直到90年代政府更换身分证,朋友的父亲自踏上了争取复办公民权的斗争之路。长辈申请复办公民权,曲折艰辛经历我也曾参与一小段,约莫10年前盛行“拦轿伸冤”,我当时还献议长辈在选举期间向时任内政部长阿末扎希“伸冤”,后者当年在镁光灯前确实高调收下也拍胸膛挂保证,但时光飞逝,阿末扎希也从副揆的身分降为在野党国会议员,朋友的父亲最大的突破是在两三年前取得红登记,但终究名不正言不顺,疙瘩在心。说得不好听,只有蓝登记在手,才能让长辈百年归老时能瞑目。

如此重大的宣布,朋友却比我表现更冷静,冷回一句:“以大马公务体系的速度,是不是真的做到无条件由红转蓝,难说!”

是的,说是无条件,一时说得补递申请表格,一时又说已申请者只要等通知就好。恰好是这个“等”字,最让人牵肠挂肚,是长或短全都掌控在别人的手中,七上八下的心情只盼不会又是换来叫人绝望的空等待。

若说,两位长辈在风风火火的山林岁月曾有不惜赴汤蹈火的革命情感,以致从青春飞扬到两鬓双白都得不到身分的认可是当年一个决定换来的“惩罚”,时间已是他们付出最沉痛的代价。然而,他们对这片长于厮,也可能是即是死于厮的土地倾注一生的心血和情感,难道不值得换来身分的正名,堂堂正正以马来西亚人自居?

另外,数据也显示,砂拉越有超过7万名原住民至今因为种种因素不被视为大马人,他们因为文盲或贫穷,没有意识到申请出生证的重要,以致他们还有他们的下一代失去了享有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种种福利。

这些原住民的公民权资格不应一再受到质疑,有必要加速处理,让他们早日名正言顺成为大马公民。

也尽管一些原住民的的遭遇屡在媒体曝光,即是他们是真正道地的大马之子,但身分证上国籍一栏的空白,让他们捱了不少苦头,最揪心的人为的阻碍让他们不得不视申请公民权为畏途。

两个月前,作为非政府组织的内陆本南联络网(PEN)便揭露,很多砂拉越的原住民请公民权受到拖延,甚至是刁难。这些靠务农养活自己的原住民,有者被要求进行费用高达3000令吉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检验以鉴定与父母的血缘关系。再来是申请程序的规定,他们被令必须从内陆来到砂拉越南端,也是首府古晋办理手续,还得把半天的时间花费在坐船又搭车,交通费、住宿费再加上膳食费,很可能已花光他们省吃俭用省下而且足以应付好几个月生活开销的费用。若是出城一次可顺利拿到公民权,咬咬牙还勉强能撑过去,但现实的状况是,年复一年的等待最后却被一句“申请不批”,不但被打回原形,还得经过繁文缛节的冗长申请,考验人的耐心和意志。最泄气的是,申请是批或被驳回,决定权在内政部,过去的记录显示,不被批准的机率甚高,而被拒的理由无人知晓,究竟是文件不足还是哪个环节出错,都缺乏透明度。

马哈迪的宣布一出台,有人立即打脸说,这可能是当年在沙巴推行身分证计划的升级版。消极的说法,我不认同,至少这对在马来西亚生活了一辈子的南来移民,还有偏布在内陆生活的原住民,过去是政府亏欠了他们太多,政府应当释诚意,以行动为他们曾经深受的委屈逐一平反,这虽然是迟来的肯定,却也是大马政府应该还给他们的公道。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