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4/08/2018
鬼月有戏唱·从传统戏曲到歌台,越演越热
作者: 报道:白慧琪·摄影:陈世伟、许瑞谦


在歌台出现之前,七月普度的余兴节目是传统地方戏曲,至今也有不少地方邀请传统戏班演出地方戏曲,为好兄弟助兴。不管是歌台或传统戏曲,虽说表演给大士爷、好兄弟看,台下观众也乐在其中。尤其在资讯不发达,没有电视、电影,手机又不普遍的年代,传统戏曲、歌台何尝不是民众最方便的娱乐享受。可以这么形容,歌台和传统戏曲是鬼节期间阴阳两界的余兴节目。

流行歌台和传统戏曲是农历七月普度的元素,尤其七月歌台属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两地特有。普度活动如何延伸出余兴节目,民俗学者李永球先溯源鬼节的由来。

李永球解释,农历七月普度受到道教、佛教和儒家影响很大。道教有上中下“三元”,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即地官大帝诞辰。在这一天,道士会准备贡品供养天尊神明,道士则超度亡魂,让饿鬼道众生得以超度。

佛教盂兰节的典故则源自目连救母。相传目连的母亲在世时为人自私,死后被贬入饿鬼道地狱。目连非常难过,到地狱想要喂食母亲,但饭菜总化成灰,母亲无法吞咽。目连向佛陀求助,佛陀指示他供养出家人,结合众僧力量,使母亲解脱。

大山脚的七月普度,每天由不同商会团体组织轮流膜拜,至农历七月十七晚火化大士爷像。(图:星洲日报)
大山脚的七月普度,每天由不同商会团体组织轮流膜拜,至农历七月十七晚火化大士爷像。(图:星洲日报)

李永球说,民间吸收佛道二家思想,再结合儒家祭祖传统,最终演变成鬼节。然而,鬼节与中元节及盂兰节不尽相同。民众在鬼节期间膜拜、施食和表演娱乐饿鬼,并透过宗教仪式超度亡魂。鬼节后来又慢慢演变,从中元节一天延伸成一整个月都在普度,农历七月也因此称为“鬼月”。

据李永球所知,清朝时代就开始有鬼节习俗,随着华人南来传到马来西亚。不过,七月普度是闽潮两籍的传统风俗,基本元素包括准备贡品膜拜、佛教或道教超度仪式,以及酬神戏余兴节目。客粤两籍的传统则是“烧街衣”,社区民众在晚间把贡品放在地上,膜拜后化宝烧掉祭品和纸钱。

他们并不举办普度法会,但有些会请道士来简单念经超度。

普度还分有私普及公普。私普指一般家庭、公司或工厂,“独资”祭拜;公普则是会员合资祭拜,可以是整个街区、会馆、同业公会、姓氏宗祠、乡会等。神庙则不一定,一些是信众筹钱一起拜,一些则是庙方出资。

“我看过最短时间是半天,上午开始拜,到中午十一二点掷笅问吃了没有,然后烧金银纸,把祭品分给大家就结束;一些是拜到晚上才烧。”普度的天数并没有特别规定,有的3天、5天。法会也会祭拜大士爷,不少法会架设纸扎的大士爷像,祭拜完后焚化,或者张挂大士爷画像,拜完收起,隔年还能重复使用。

普度活动中的传统戏曲表演则依照当地籍贯需求演出。

福建人多的地方自然演唱歌仔戏,潮州人多的则演出潮剧。

现今流行劲歌热舞的七月歌台,则是上世纪60至70年代在新加坡兴起,很快便传入马来西亚。歌台演出在全马扩散,尤其在城市地区备受欢迎。虽然歌台兴起,仍有很多地方坚持演出传统戏曲或布袋戏。李永球认识的几个传统戏曲剧团,每年到了农历七月都满档。

李永球走访过槟城、霹雳、雪隆一带,福建和潮州人聚集的地方,都有普度法会,也有传统戏曲或歌台余兴节目。

在砂拉越,他曾造访马鲁帝、诗巫、古晋和一些小地方,没有发现歌台或酬神戏踪迹,当地民众只是膜拜鬼神。

行脚多地,李永球认为大山脚的膜拜最有特色。因应地方议会要求,大山脚华社在七月普度时采取集体膜拜,每天由不同商会团体组织轮流膜拜,一连十几天,直到农历七月十七晚,一起火化大士爷像。

农历七月初一,道士主持请神开光仪式,再进行普度和歌台其他活动。(图:星洲日报)
农历七月初一,道士主持请神开光仪式,再进行普度和歌台其他活动。(图:星洲日报)
民众在鬼节期间膜拜、施食和表演娱乐饿鬼,并透过宗教仪式超度亡魂。(图:星洲日报)
民众在鬼节期间膜拜、施食和表演娱乐饿鬼,并透过宗教仪式超度亡魂。(图:星洲日报)


别 让 传 统 戏 曲 文 化 消 失

农历七月鬼门开,我们祭拜、普度好兄弟,娱鬼也娱人。这个民俗节日有那么多元素,我们应该保留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李永球说,从信仰角度来看,人们认为七月鬼节期间,好兄弟会来人间干扰。透过普度,能让好兄弟往好的地方去,别在人间制造祸乱。普度期间施食给饿鬼道众生,超度亡魂,其实也在安抚人心。

“换个角度,普度其实也是一种社区联谊。”李永球提出另一观点。社区民众可能住在不同街道,一年一度大家都出来拜拜,闲聊家常,联络感情。对于普度活动,李永球认为不应总以迷信或不环保来批判。

至于余兴节目,不管唱传统戏曲或流行歌台,都可视作阴阳两乐,毕竟唱歌跳舞大家(人鬼)都喜欢看。若把两者相提并论,李永球认为歌台更具娱乐效果,传统戏曲稍微逊色。

“歌台兴盛是肯定的,懂得欣赏传统戏曲的人越来越少,而且内容比较干涩,每出剧目很长,很难引起共鸣。”李永球这么看待歌台和传统戏曲的未来。然而,七月普度是传统戏曲的重要舞台,为了延续这份文化,李永球希望各界在普度活动中多多聘请传统戏曲剧团演出。

“我们可以有比较折中的做法,请歌台不妨也请传统戏曲,两者各分几天表演,让传统戏能继续下去。”传统戏曲面对市场小和接班人的问题,如果一个剧团缺乏演出机会,一旦结束经营就难能复活,传统戏曲文化也走向消失。

李永球个人支持传统戏曲,但也提醒歌台演出应注意一些事项。“从前歌台会引起友族投诉声量大,穿着暴露。就近几年观察,穿着暴露和开黄腔问题是减少了。”他认为,以黄腔、性感来吸引人潮并不适合祭祀庆典活动,况且台下还有儿童,不宜观赏。

李永球:请歌台不妨也请传统戏曲,两者各分几天表演,让传统戏曲能继续走下去。(图:星洲日报)
李永球:请歌台不妨也请传统戏曲,两者各分几天表演,让传统戏曲能继续走下去。(图:星洲日报)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