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运动

最新
5月前
6月前
有没有想过,你之所以不喜欢运动,不只是因为你“懒惰”?或者换句话说,你之所以懒得运动,是有科学根据的? 2017年,美国史丹福大学做了一项《全球人口平均每日步行数》的研究,指出马来西亚人民的步行步数在全球排名倒数第三,平均每天只步行3963步,远远少于全球人类平均数的4961步。此外,根据我国最近的全国健康及病发率调查报告(NHMS),马来西亚目前是东南亚国家中“最肥胖”的国家。报告更预测大马的肥胖症将会在2023年达到惊人的23至24%,即每4人中会有一名肥胖患者。肥胖所带来的各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呼吸困难预计将为我国原本不堪负重的医疗体系带来更大的负担。 对于工作繁忙的上班族而言,肥胖似乎是现代都市生活无可避免的后遗症。每个人都知道身体健康的重要及运动的好处,可是对于每天早上摸黑出门,晚上摸黑回家,每周平均工作60个小时以上的上班族而言,周末只想在家躺平确实是无可厚非的选择。无论在什么国家,只要是都市人,都会面临同一个通病,那就是虽然知道运动的益处,也知道自己的身体状态不好,可是就是想躺平看剧、无法坚持运动计划、甚至是千方百计逃避运动。 ◢原始人都爱运动吗? 《天生不爱动》的作者李伯曼(Daniel Lieberman)身为人类演化学教授,就想要通过人类演化学的角度破解现代人关于健康和运动的迷思。本书分为4个部分,分别关注人类身体活动和缺乏活动的演化历程。每个部分又细分为不同的章节,负责解答一个关于运动和健康的迷思。最后作者也探讨了如何使用演化的方法来协助我们活得更好。 本书最大的看点是破解了东西方社会关于“人类天生就是爱运动的生物”这一巨大迷思。在影视作品中不难看出无论是东西方文化,通常都有一种关于“运动野蛮人”的迷思。该迷思对古代社会有难以言喻的浪漫幻想,似乎在现代化和西方饮食文化未入侵以前,人类天生就是自带六块腹肌的超级运动员,力气远超于现代人。这也是为何如今许多减肥和健身教练都主打古代自然饮食法或者什么“斯巴达式”健身。仿佛只要学习了古代人的健身和饮食方式,就能打造完美身材。 作者说,其实以上看法都是错误的迷思。原始社会甚至是古代社会的人根本没有运动这一概念。他们并不需要刻意的训练或饮食方式,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通过了无可避免的体力劳动来消耗身体上的能量。根据作者的研究显示,古代的狩猎和采集者一天只工作6到7个小时,而剧烈活动通常只有区区的一小时,运动量其实与在健身房运动一小时的现代人大致相同。这项研究通过演化证明了我们祖先每日的活动量其实与现代人相差无几,他们与我们一样,除了工作,并不会把额外的时间花费在运动上。 ◢人类演化出新的代谢模式 既然现代人的作息时间及活动量都与古代人不相上下,那为何现代人肥胖率及因肥胖而引发的并发症比古代人更高呢?这其实与人类的演化有关。 早期的采集者比现代人工作的时长更短,他们只会花不到半天的时间寻觅食物,剩余的时间都花在休息和其他工作上。可是由于古代食物品种匮乏以及缺乏垂手可得的现代便利,采集者的身体在演化下已经发展出了高效率的代谢模式,不仅演化出最有效率的消耗能量模式,甚至是高效率的能力储存模式。在食物匮乏的古代环境下,任何吃进肚子的食物都会优先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以便能在紧急时刻运用。同时,人类的基因也时刻提醒采集者必须减少非必要的活动,以避免能量消耗过大而死亡。这些在经过了几万年的演化以后,当时让人类能够继续生存的机制,如今却成了导致现代人肥胖的元凶。 ◢人类基因有减少活动的习惯 无论是生活在远古时代的采集狩猎者或是古代社会的农夫、铁匠等人,每日的作息时间虽然与现代人相似,可是这些人从事的是现代社会所淘汰的体力活。此外,他们还面临饮食和烹调方式匮乏的困境。在这种生活方式下,他们虽然不刻意运动,却拥有高效率的代谢活动,并演化出对高能量食品的偏好以储存多余的能量。 由于人类一直以来都没有刻意运动的习惯,经过几万年的演化以后,现代社会人类基因里仍然保持着减少活动的习惯。但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食物价格变得无比低廉且烹调方式层出不穷,我们仍然偏好高能量食品,却没有相对的活动模式消耗这些高能量。简单点来说,在与古代人相差无几的作息时间之中,我们人体消耗的能量大大低于古代人,可是我们的基因里仍然保持着数千万年来对饮食和能量的机制,这就是导致我们肥胖的主要原因。 作者通过本书告诉了读者:其实不爱运动,喜欢躺平并不是现代社会独有的问题,而是千百万年来人类的生活模式。作者更指出了无论是有氧运动或阻力训练,对于减重的效果其实是十分有限的。我们人体通过了长时间的演化,已经进化出了十分有效率的代谢机制,如果一个人剧烈运动以后,人体就会自动减少其他非必要活动来减少能量的消耗。这也是为何许多人在做完有氧运动,或者去健身房回家后只想躺在床上睡觉。 ◢不是叫你放弃运动! 当然作者提出这些论点并不是鼓励人们放弃运动,因为各种研究显示,运动对于降低各种隐性疾病的风险还是很有必要的,但期望通过运动来减低体重就有点痴人说梦了。在作者看来,最简单的减重和减脂方法,就是降低能量的摄取,创造热量缺口。当每天摄入的能量少于所需的能量时,我们演化了千万年的身体,就会进入燃脂模式来维持我们的生命。当然,作者也指出这种方式必须在专人和医生的指导下有规律的进行,而不是一味的少吃。 通过本书,其实不难总结出肥胖导致的所谓“文明病”,其实就是人类在过去高速发展和进步带来的副产品。人体在经历了数千万年才慢慢演化成今天这种机制,可是在短短数十年之间,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速度已经超越了过去几千万年的总和。在这种情况下,人体仍然使用着几千万年的演化机制来面对现代社会作息和饮食习惯,难免会出现难以适应的情况而导致的后果。 那么,对于现代人来说,我们只能够反抗我们演化的天性,从饮食结构和活动模式入手,以便能够保持健康的体魄。
1年前
1年前
3年前
欧洲杯开踢,闲置许久的液晶电视重新被绿茵刷亮。多年以来,我和父亲分别是曼联和利物浦的球迷,但是一旦上升到国家队级别的对战,两个死对头就会站在同一阵线,支持英格兰国家队。两父子坐在电视机前看球,已经少了往日的那种激动。偶有前锋突围,一记抽射,偏离目标,我们也只是轻嗤一声,不复以往那般握拳跃起,大骂急躁的球员乱射门。 支持英格兰队的原因直接简单,无非因其自带最耀眼的明星光环,汇聚英超联赛各个俱乐部的最强球员。我还是小学生的那年代,从后卫Rio Ferdinand、John Terry;中场的Steven Gerrard、Frank Lampard、David Beckham;再到后来投入前锋位置的Rooney,可谓强强联手,每年都让球迷错以为冠军在望。 记忆中有一张父亲把我抱在怀中的泛黄合照,当时两人身着的,正是98年世界杯的英国战衣。盾形的队徽绣在胸口中间,印有蓝底白字的“ENGLAND”、3只蓝狮子及10朵蔷薇花。球衣的质地软绵通风,仔细端详,更有独特的纹路彰显那年代制衣技术的进步。后来英国队的球衣设计日趋简单,侧边少了眼花缭乱的红蓝色块,队徽时而偏左时而偏右,而红色的圣乔治十字旗每个赛季也会更换位置,变化球衣的整体观感。随着潮流的演变,球衣的剪裁变得贴身紧致,让球员竞速夺球时不再像以往那样臃肿笨重。 我和父亲的那组父子装,当时仍由双菱形的Umbro赞助,应是过季的设计,却也要价150令吉左右。所以父子一人一件英国球衣,也只为拍照留念,从不敢穿着和公园里的马来孩子竞技,除了深怕球衣沾染污泥,也担心技术的不济害英国队沦为笑柄。我拥有全场最完整的配备,却同时表现得最为差劲,其他人赤脚控球,轻轻松松就精准地把球传过我的胯下,绕过我的防卫。 父亲的英国球衣是Michael Owen传奇的10号衫,而我因为自知缺少偶像之魅力,往往只敢选个空号。后来更发现,支持英国原来是会招笑的。英国球衣绣着一颗闪亮的五角星,代表英国仅获一次世界杯冠军,而那次的胜利,又因决胜球的误判争议而变得不甚光彩。英国当年高捧的世界杯,还是胜利女神伸直双臂,手捧大杯的“雷米特杯”,而自从那次夺魁之后,英国队的表现长期以来都不太理想,遗憾频发——1998年,David Beckham狡猾地后抬腿,绊倒对手结果被红牌罚下,一夜间顿失“万人迷”称号;2010年,Lampard的关键进球被判无效;2014年英国队小组赛就惨遭淘汰…… 于是英国队的颂歌〈三狮之歌·足球回家〉已经成了英国人的非正式国歌,其曲调不像一首出征曲,反倒更像是苦乐参半的自我调侃,承托球迷共同守候冠军的情怀。足球场上,不是每个球员都有机会站上彩花纷飞的颁奖台,但那些遗憾和命定,却也是值得传颂的佳话。回望足球历史时,总是令人想起那句“没有绝对的偶然,偶然注定了必然”,种种葬送英国人梦想的误判,其实都是无可回避的命中注定。90分钟的3声哨音一吹,胜负已决,失落的球员抱头痛哭,黯然离场,仅留绿茵上渐弱的光线。 未来球坛属于年轻球员 悲剧进行式到了2018年的世界杯才出现转机,那时我和几个大学朋友相约到麦当劳观赛,终于见证英格兰打入四强,但我们都不知道,以吾辈有限的生命,能否亲见“足球回家”的奇迹,让闪耀的奖杯重临英国本土。那场打赌,成了那夜星空下,一行人的青春梦语。 今夜,不过是三狮军团再度出击的第一场小组赛,控球率达六成以上,表现大致令人满意。这届欧洲杯的英国队队员都是陌生的年轻面孔,踢起球来都特别鹰扬跋扈,让我和父亲想起那年David Beckham技惊四座的“香蕉球”,还有Michael Owen冲锋陷阵的机巧敏捷。即使不被江湖人士看好,即使最后与冠军失之交臂,我相信未来球坛还是属于这班年轻球员的。 第56分钟,中场球员从右路突击,皮球传中,前锋接球长驱直入禁区,破门!现场气氛因为温布利球场的防疫举措而不怎么热烈,我和父亲的“Goal”亦只有简单的一个低频音节。岁月更改了许多生活细节,比如多年后再度和父亲看球,我终于有资格和他分析哪队的球路更稳健,预测哪个球员的表现会获得顶级俱乐部的青睐。我们大概不会再身着那件白色战衣,热血地为英国队卖命欢呼,只有昔年观赛的模糊印象,于每一届的大赛事时重新在脑海鲜活。不变的,始终是自阿公那年代开始,想在三狮军团球衣再绣一颗五角星的殷切热望,还有那份恨铁不成钢却始终不离不弃的支持和拥戴。
3年前
4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