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4/05/2009
“五四”的普世价值与意义
作者: admin

在A(H1N1)型流感肆虐、政治上充满戾气、社会上充斥血腥的今天,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显然具有特殊意义。

近代中国发生了许多不幸的历史事件,这些惨痛的史事,使中国受到永远的创伤。近一个世纪以来,只有极少数的历史事件能够对当时及后世发生正面作用和深远影响,五四运动就是其中最足以光耀古今的大事。

五四运动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事件,它不仅是群众运动与爱国运动,同时也是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在胡适的笔下,它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对“五四运动”极有研究的周策纵教授则认为“五四”乃是知识份子提倡学习西方文明,并希望能从科学和民主的观点,重新评估中国传统以建设一个新中国 。

五四运动的历史启示,不在北京学生的“火烧赵家楼”,也不在“内除国贼,外抗强权”,而是它所表现的文化拓荒和思想开创,以及当时的学生和社会群众所展现的理想主义和高远的志趣。这些最宝贵的遗产,不仅象征了“五四”运动的真正精神与实质意义,也彰显了运动本身的普世价值。而近代中国文化界的3大巨人:陈独秀、蔡元培和胡适之,也为“五四”运动赋予了永恒的内涵。

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即在五四运动间扮演过极其重要的角色。陈氏认为要改造国家,必须先有负起改造任务的新青年;更重要的是,陈独秀大力鼓吹“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提倡学术自由、学术独立和教育第一,使北大成为学术重镇,亦为中国的思想界和教育界带来了源头活水。在“兼容并蓄”的大原则下,学术研究出现了生机与活路,也使政治和教条不再阻碍学术思想的发展;胡适之领导的白话文运动,更是解放思想、促进社会脉动的最有力武器。

从1919年的“五四”到2009的“五四”,政治与社会历经了天翻地覆的变革,但我们扪心自问:在普世价值这个意义上,90年来社会的“进步”在哪里?现在的高教学术研究是否比90年前更有生机与活路?青年学生的思想是否比90年前更为解放?90年前有陈独秀、蔡元培、胡适之,我们今天有什么?90年前的青年学生鼓吹“民主”与“科学”,今天的成果呢?今天的青年学生仍然高喊着“学术自由,校园自主”的旧口号,这是我们的大悲哀,也证明了90年来政治完全没有进步,90年的社会还在原地踏步。再看许多国家的政治文化,撇开金权、暴戾、贪婪、短视等4大“特质”,我们依然看不到“德先生”的影子。

五四时代北京学生群中洋溢了理想热情与希望,他们在傅斯年、罗家伦、段锡明的领导下,谱出了壮丽的学生运动史诗。今天的大专生在急功近利的社会思朝下,已显得彷徨、纳闷;他们找不到方向,也看不到远景。胡适之说过,不要为了“目的热”而导致“方法盲”。对许多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时代,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盲目奔驰在层层云雾中寻觅理想与目标。

90年来每逢“五四”,不仅中国人会兴起无限感慨,不少海外有识之士也不胜唏嘘,90年来不仅“德先生、赛先生”始终未生根,就连“内除国贼,外抗强权”亦往往做不到,更别提年轻学子的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了,一切似乎是徒托空言而已。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