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9/06/2011
刘伟伦.让孩童拥抱大自然
作者: admin

家长们如果感觉到孩子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其他心理疾病,他很可能是患上了理查德.洛夫(《失去山林的孩子》的作者)所声称的——大自然缺失症。查理德认为,人类长期和大自然疏离很可能是这种症状产生的原因。因此,当孩子说老师要带他进行户外教学时,不妨先放下包袱,用正面积极的态度去鼓励孩子参与这些活动。

笔者年代的儿童没有这方面问题,可能是因为在童年时,有非常多的机会与大自然的动植物进行接触,但现今很多的孩子恐怕并没有这样的机会。他们在一天当中,可能除了人之外,就完全没有和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接触,还他们一点与大自然接触的时间,再怎么想都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因为,按社会生物学之父威尔森所说的:“人类有亲近生命的本性,若长久与自然和其他生命疏远,可能会降低人类本身的演化进程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不管我们是否相信上述的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现今的孩子们所过的生活模式,和数百万年前老祖宗的模式是截然不同的,采用“亲近大自然的户外教学”的教学模式,正能纠正这种过度被扭曲的生活模式。

此外,积极推行“亲近大自然的户外教学”还有两大好处:

一、“气候变迁”及“生物多样性逐渐消失”已是个事实。因此,未来这批主导世界的人必须要有“维持生态平衡的思维”,不然,人类必然会为“生态失衡”付出惨痛的代价。这种思维不会是与生俱来的,传统的课堂教学也难以让同学们学习到这种智慧,而户外教学恰好在这种思维的训练上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平台。透过这平台的教学让学生去真正的接触大自然,从中了解森林之美,摒弃一些对大自然的刻板印象(阴森、可怕),如此,学生才能学到真正爱护大自然的思维。

二、户外教学更强调的是亲身的体验及感受。现今的学生要学的科目太多,很多知识无法与生活所见所闻的加以连接,所以,“知识难以持久记住”及“考后忘”这种现象才会变成普遍学生的问题,而户外教学真好可以弥补当中某部份的缺失。

美国国会通过“让儿童走向户外”的立法运动;台湾今年也施行了“环境教学法”规定大学以下的学生每年必须上4小时的环境教育课。这些案例视乎说明了,让孩童走向大自然,学习自然智能,是未来教育的教学目标之一。

瑞秋卡森女士有句名言:“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到人生的尽头”。的确,除了在电视、课堂、家里之外,是否也应该让学生学学其他不同的生命力量呢?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