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5/04/2018
从衣食住行讲到迁徙奋斗·逛客家馆如上历史课
作者: acechor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部份华裔先贤披荆斩棘,辗转迁徙来马拓荒创业,有者在巴生落地生根後,从事各事各业,有者开设白铁店丶洋货店丶当店丶金店丶磅称店丶药材店,也有不少人从事洗硫磺等,尽显客家人勤俭质朴丶刻苦耐劳的一面。

巴生客家文物馆肩负弘扬客家文化的使命,於2009年11月29日,在位於该会馆三楼的民珍厅开设文物馆,馆内完好地展示和保存客家先贤早期在我国的奋斗史,使客家人开埠百年的事迹展现在世人眼前。

举凡是客家人早期在巴生从事的各种行业丶客家山歌及歌谣丶客家围龙屋丶客家土楼丶客家美食丶世界各国的客家名人和国家领导人丶各种文物丶传统贸易活动和公会的形成丶以及客家人在社会所扮演的角色,你都可以在这个文物馆饱览无遗。

走进文物馆,楼梯间一幅挂在墙壁上的偌大古楼油画,映入眼帘,昔日在山区建筑物的浮光掠影,彷佛又重现在众人眼前。拾级而上,几乎每一面墙壁,都图文并茂挂满各种文献和史料,相当吸睛。

这个圆型的客家土楼建筑模型,彰显出古朴典雅的建筑特色,圆型中央开设拱门,关上门之後,就里外互不干扰,里面则是全楼相通,连成一体。(图:星洲日报)

刘瑞平:有师生组团参观

巴生客家公会副会长兼前任文化组主任刘瑞平,向《大都会》社区报记者讲述客家文物馆内搜集的各种丰富多彩的客家文物丶文献与史料。

他说,这些文物丶图片和史料,都是向理事与会员收集,深具参考价值,令後辈子孙能更了解客家人的风俗习惯与精神层面,偶尔一些教师会带几名朋友和学生到来参观考察,置身其间者,犹如上一场又一场宝贵的历史课。

他说,早期很多客家人以务农维生,他们当时所戴的笠帽丶挑水时使用的担干(又称扁担),又或者是洗锡矿时使用的木制硫磺等谋生工具,都展示在这个文物馆内。(注解:所谓的硫磺,正是硫磺妹在溪水中盛装锡米後左右来回摇晃,让有重量的锡米沉淀,以及分解出锰後,取出所需要的锡米的工具。)“古时候的人从事洗硫磺行业之前,必须先向政府申请准证,才能把淘出的锡米卖给锡米店。如果没有准证就属於犯法。”

叹新生代不谙客家话刘瑞平感慨新生代对客家文化的认知非常匮乏,甚至有一些年轻人连客家话都不会讲,因此令人担心客家文化将流失,因此客家文化必须加以保留,让後辈知道前人的生活习俗。

他说,民珍厅除了是文物馆之外,平时也是该公会会员们练舞和打乒乓的地方。

知多一点

客家名人一览
你知道吗?文天祥丶孙中山丶邓小平丶李光耀丶科拉松…………这些世界着名的历史伟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客家人。

刘瑞平挑起古时客家人用以挑水的扁担,朗朗唱起“担干做过竹旬来,阿婆做过阿妹来”这首客家歌谣(一如字条上面印有的字眼)。(图:星洲日报)
这一幅主题为“客家土楼”的特制布告板,是由杨桉光乡贤伉俪报效,并图文并茂展示客家土楼的面貌。(图:星洲日报)

从这幅挂在墙壁上的古楼油画当中,客家人昔日在中国山区古楼生活的浮光掠影,彷佛又重现在众人眼前。(图:星洲日报)
让我们走进巴生客家公会位於高阳苑的会馆3楼大开眼界,赴一趟跟客家文化与历史有关的知性和感性之旅吧!(图:星洲日报)
客家人使用的文房四宝,也展示在橱柜内。(图:星洲日报)
1945年打字机的捐赠者为周玉锡(吴典祥夫人)。(图:星洲日报)
由黄兰捐赠的药称,以及木臼和石臼。(图:星洲日报)
第九届青年团暨妇女组联合赠送的这座石像,象徵博大无私的客家母爱。图中石像中妇女所背着的大男孩,是其兄嫂遗下的孤儿,古时候的人认为,如果在兵荒马乱中失散或被杀害,就要断绝他兄嫂的血亲後代,所以只好背着他走路,然而自己生下的小男孩,只能牵着走,显示客家妇女的伟大。(图:星洲日报)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