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1/10/2018
丁杰隆·从整体产业的鸟瞰视野出发──论国产车3.0计划
作者: gkheng

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路径,乃至经济追赶模式,其实有异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厂商的技术建立,一般始于产品发明和创新,符合商业量产后,再进行投资与大量生产,从而达到经济规模,如福特T型车和特斯拉能源车。相反,人力和技术皆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主要从培养生产能力开始,即透过大量借贷购买或引进外来技术,进行“技术学习”,再从“技术转移”过程中,发展“技术创新”能力。中国和马来西亚的汽车工业模式,皆属后者,即从代工生产,再到建立自主品牌。

然而,汽车和零件制造业属于中低技术型产业,因其特殊性和手作生产需要,使其技术更多需透过“做中学”方可逐渐掌握。

因此,其技啊术能力的建立,不在于获取产品制造方法,因为这可花钱从发达国家引进,相反,人的因素,如何有效提高生产流程、建立更好生产系统,乃至从技术学习和转移的过程中不断精益求精,才是实现产业升级之关键。这也是为何中国汽车的制造能力和品质能够在2000年迅速从后赶超,马来西亚却似乎裹足不前。

所以,当首相马哈迪有意启动国产车3.0时,有两点值得检视。第一,从外,技术源自哪里?

若和外资合作,如何更有效且更快速地实现完全技术转移?毕竟,过去推动的国产车计划并没有获得多数国人好感,特别是饱受诟病的品质监管。如果国产车3.0仍然选择与日方进行技术合作,就得更加警惕。因为过去宝腾和第二国产车的经验显示,日本厂商习性偏向保守,在车款设计和零组件制造的技术分享过程显得被动和缓慢,和本地产官学界的连结和交流亦不紧密。

比如,若以日本外资集中的莎亚南工业区,以及台湾、欧美外资集中在槟城作比较,就会发现槟城外资所散发的产业群聚效应更大,并乐意积极培养在地供应链和熟练技术人才。著名的槟城技术训练中心PSDC是其中例子,由台商和跨国电子巨头Intel和HP领衔与槟城州政府合作所推动的成果。

第二,从内,若要打造一辆足以卖到区域市场的汽车所需具备的品质和竞争能力,我们是否具备有关社会资本、创新氛围(innovation milieu)和地缘优势?

就算国产车3.0将如同政府所说“不再一样”,或朝能源车开发,我们是否已在教育体制、熟练技职人才培育、工作态度和工匠文化塑造、周边供应链网络做好准备,并在生产成本和市场竞价上取得显著优势,而不走历史回头路?

事实上,自200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趋势,以及为了贴近终端消费市场,全球汽车制造商的组织型态已日益趋向在地化发展。

组装汽车所需的零组件,同样更多从在地获取。今天,许多在路上行驶的外国品牌汽车,实际上多在本地组装,有者零组件的在地自制率更超过六、七成,原则上也该符合“国产”定义。

与其我们单打独斗自主“贴牌”发展国产车,为何不考虑从整体产业的鸟瞰视野出发,即针对国内既有外资汽车商、在地汽车组装厂和零组件供应商,进行资源整合,鼓励建立更密切的战略联盟,促进更高度的“国产化”,从而达到规模经济效益,实现本土和外资双赢?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