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5/09/2019
【放生还是放死】血腥的善意──好生之德不是这么用的!
作者: 叶洢颖(副刊记者)

甲洞阮梁公圣佛庙放生池几近满溢,难以计算的塘虱看得人头皮发麻。

“放生”相信是许多华人地区最不陌生的宗教仪式,“上天有好生之德”每每成为这项活动的开场白,参与者也许心存悲悯,也许心有所求,各有原因最终却殊方同致。

然而,你们却又知不知道你们可能好心做坏事,放生变成放死呢?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陈启基

我随机选择两个放生地点,其中一个便是城中放生热门地点之一绿野仙踪(The Mines)的废矿湖。

当我抵步废矿湖边,除了一阵鱼腥味,原本组织放生活动的团体办事处已经人去楼空,只有墙上未撕下的告示彰显着它曾经的存在。

打电话一问,才知道原来早前曾容许每天放生,后期也因为鱼的数量过多,便禁止每日放生,只允许放生活动主办方在佛诞、观音诞等特殊节日放生。

于是我转往甲洞阮梁公圣佛庙,刚停好车,还未迈入大门,就已经在门口远远地看见一个硕大的告示牌写着:“Kindly stop life release fishes to the pond , due to overloaded amount of fishes inside the pond will lead the fishes to be killed. Sorry for any inconvenience caused.”表明放生池鱼类已过量,禁止善信在此继续放生了。

甲洞阮梁公圣佛庙的主席骆成解释,该放生池已设立10年,善信会自行携带鱼、龟或鸟前来放生,若是鸟自然就会飞走,但龟和鱼就全放在池子里了,日积月累的结果是鱼满为患。

这个不到一亩的放生池里,到底有多少鱼呢?

此时正好巧遇甲洞区国会议员林立迎在池边观察具体情况,他撒下一把一把鱼食,一条条如我小臂般长、难以估量的塘虱从水里冒出,水面登时密密麻麻,逼得原本浮在水上吃白菜的乌龟们纷纷走避,看得人头皮发麻。

他说,初始人们带来的鱼都不算大,渐渐地越长越大,普遍长到2呎左右,最大的直立起来可以到达成年男子的腰部,后来善信再带鱼来放,就变成大鱼吃小鱼,导致善信本来的目的没有达到,被放进池里的鱼儿直接走进了死路。

“鱼越来越多,我也担心会‘翻塘’。”

所谓翻塘就是鱼类同一时间大量死亡,原因可能是池中的鱼太多,水中氧气溶解量低导致缺氧又或者水体污染,而此放生池极有可能会出现第一种情况,因此他只好向林立迎求助,希望能帮助解决过量的鱼类。

“我们已经找到一个适合的地点,然后将这些鱼转移过去。”坐在一旁的林立迎政治秘书游佳豪说道,“但是地点是要保密的,因为我们怕有人去钓鱼,毕竟这些鱼本来就是人们要放生的。”

甲洞阮梁公圣佛庙自从树立告示牌后,来放生的民众确实有所减少。

骆成介绍道,该放生池已经设置了10年,随着信众放生的鱼、龟越来越多,他担心会“翻塘”。

游佳豪(白衣者)协助转移甲洞阮梁公圣佛庙放生池中已经过量的鱼。

南传佛教 并无放生一说

华人从何时开始放生?这个问题可以从《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篇》看到些许端倪。

《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篇》提到商汤有一次狩猎,看到属下张四面网并祈祷说希望上下四方的禽兽进入网中,后来汤下令撤去三面,只留一面并祷告:禽兽们,愿逃者逃之,不愿逃者入我网中。

随后商汤网开三面的消息传到诸侯耳中,都称赞汤的仁德可以施予禽兽,必能施予诸侯,因此纷纷加盟归附。

此外,《列子.说符》、《孟子.梁惠王上》、宋朝沈括的《梦溪补笔谈.药议》等等均能看到关于“放生”行为的记载,可见华人放生的习俗由来已久,而从宋朝开始,由于受到净土宗的影响,放生便成了民间习俗。

宗教现象评论者江健勇指出,其实在佛陀的年代并没有“放生”一说。

“佛教的经典可分为南传和汉传,汉传佛教的经典有提及放生,但南传佛教则完全没有提到。佛教徒应该要明白,最原版的佛教经典里是没有这回事。”

他并不排除“放生”会为人们带来心理上的安慰,因为他曾经也有过放生的经历。“在很久以前,我也试过放生一次,当时就买了一些白鸽去放,放的时候心里真的会开心。但是我们要反问的是,这种心理上的安慰值不值得用破坏生态环境、资源和物种的迫害来交换?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他坦承,实际上他是认同佛教的部分理念,但仍对一些教义抱持怀疑的心态,比如因果论。“那些人为什么要放生?其中就有因果论的作用,觉得因果可以透过行善来‘贿赂’的。很多人认为放生就可以延长自己的寿命,其实真的是一种迷信。”

江健勇指出,这些人是选择性地信仰,他们不是从宇宙或因果的角度思考问题,而是从个人角度思考,觉得“放生”就可以像黑客一样侵入那台叫“命运”的电脑里修改自己的命数,人生从此不同。

“即便你告诉他们把小鱼放进池中会被大鱼吃掉,他们会搬出另一套理论回复你: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结果就出现某法师的弟子将毒蛇放生到山上;有人买成千上万的鱼同一时间放生到湖里或海里等等的场景。

有需求就有供应,当放生成为常态且需求量庞大的时候就会形成产业链,不良商家便会为此特意捕捉鱼鸟,死于捕捉和运送过程中的不在少数,甚至还会有人守在放生地点,等着“回收”被放生的鱼鸟。

最终行善变成造孽,好心却做了坏事,是不是有违初衷?

江健勇指出,其实南传佛教并无放生一说。

佛光山不鼓励放生

虽说汉传佛教的经典中提及过“放生”,但同属于汉传佛教的佛光山却不鼓励放生活动。

佛光文教中心监寺如行法师提到,佛光山建议用吃素取代放生,因为现在的生态环境有别于从前,倘若不是对此非常了解的话,随意放生不知会造成什么影响。

“比较不如法的例子像是将淡水龟投去海边,甚至放生一些属于外来物种,较为凶悍的鱼,这对当地的生物链来说是一场浩劫。

“当然,这对那个生物本来而言是一件好事,但是我觉得弊多于利。”

她叹道,“一捉一放”可能放一只死十只,有一些动物比如鸟被关在笼子里太久,已经失去野外求生的技能,一旦放了它们就是放死。

“在台湾能看到的情况是有人会特意蹲守在热门的放生地点,等放生的人们走了,他们再慢慢抓回去。”

同时,还有一些宗教组织会鼓吹“放生”,而且指定放生某种动物,引发了是否与利益挂钩的质疑。

“善”本应是纯粹的,在参杂利益之后,这份“善”却透出了丝丝的血腥。

“假设你真有恻隐之心,你去巴刹时看到待宰的动物,可以买了放在有利它们的环境那就没关系。沦为商业性(放生)就有违初衷。”

因此,为了普及“放生”的弊端,佛光山会在一些佛学课程里加入相关内容,希望能借此向善信传递正确的“善念”。

“不过由于考量到各方面的因素,我们没有公开表明立场,只是对来到我们这儿的有缘人说。”

这些因素包括当善信或患者在当下释放受困的鱼鸟时,认为自己实实在在地帮助一个生命,内心会觉得很欣喜。

尤其是对于重病缠身的患者,可能会起到“安慰剂效应”,进而改善病情。若此时告诉他,“放生”看似拯救数十条性命,但实际上为此而死的生物是其“拯救”的数倍乃至百倍以上,他又该作何感想,情何以堪?

吃素就是最好的放生

如行法师提到,佛教徒相信“种善因得善果”,也确实有这样的效果。因此许多绝症患者或患者家属会希望通过“放生”来累积功德。

“美国曾有医生建议癌症病患放生,但建议放生的是小蚯蚓。所以若真的要放生,就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生存能力等等各方面。”

她也举例,有的人喜欢放泥鳅,泥鳅的生命力很强,如果那个地方本来就有泥鳅的话倒没关系,但还得少量地放。

“其实还不如吃素,环保减碳。”

如行法师建议善信以吃素取代放生。

下一篇:【放生还是放死】别好心做坏事──认清本地与外来物种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