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30/09/2019
【说故事的人:一】博物馆导览员/说故事有套路
作者: 叶洢颖


“导览,是一场演出,一期一会的因缘聚合。每一次都是第一次,每一次也都是最后一次。不在知识,不在乡愁或土地热爱,而在一弹指之间的直观判断,因此要求你有所有的准备。”──许斗达

前阵子,国家美术馆迎来达文西逝世500周年纪念展,每日吸引了大量的民众前去观展,当中可能还有部分人是初次踏入国家美术馆,他们有者是来朝圣,有者是来打卡,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足见达文西的魅力无远弗届。

可惜的是,馆方在展览前期并无安排导览员为参观者解画,让那些闻风而来可却又是与艺术第一次接触的民众,错失了变成“铁粉”的机会。

导览员之于博物馆到底有多重要呢?

“导览,其实也是博物馆的观众教育培养。换言之,是一种教育与行销的结合。”许斗达的脸书这么写道。

许斗达的前缀有很多,有“迂野阁创办人”、“美学与博物馆工作者”、“生活美学家”等等,但是这次他说他自己是“没有驻馆的博物馆导览员”。

他才刚结束欧洲之行回马,接下来又得带团到日本奈良展开艺术之旅,趁着在马来西亚的小小空档,我们顺利见上面。

询及导览员对博物馆的意义时,他说一切都得从博物馆的诞生先说起。

博物馆系统是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发展出来,从一开始便以“教育”为目的存在,但仅供贵族进入。后来为了让大学之外或没有上过大学的人有机会深入学习,便面向老百姓开放。

“当博物馆向更多人开放参观的时候,考虑到让更多人能搞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导览系统便应运而生。参观博物馆时,使用馆方的导览资源有助于你熟悉这些事。”

他提到,大英博物馆每个小展区,每天会安排约三到四场不同的导览,有些时候只会针对一至两件作品讲解,都会讲得非常棒。

“但是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这些导览员他们面对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群众。在他们眼中世界的民众是什么样的?”

他说,每一个国家民众接受资讯的方式因教育水平和文化素养而不同,比如马来西亚人对于欧美的历史可能只是当一种资料来听,不会记住自己看过什么,不会产生冲击。

因此他的导览是针对马来西亚的群众“定制”的,当有外国人请他当导览时,他都会强调不一定适合他们。

正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导览”也一样。

5351YYY2019916184675205085.JPG
许斗达说,博物馆不再是提供答案的地方,还提供思考空间,他也会根据博物馆的定义调整导览的设计。(摄影:本报 苏思旗)


先上课后看展

尽管有理论指出,“光置身于博物馆中,民众所接受的资讯是不够的,博物馆应该传达资讯以及对生命的一种观点,才能让典藏的物件变得有意义。”可是许斗达认为,针对大众的导览是很难做到传达生命的观点。

因为每一种藏品的解说可能只有2至3分钟,是无法将物件相关的磅礴历史如法国大革命、启蒙运动等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一一讲述,最后只能浓缩成5个字或4个字来介绍。

所以博物馆使用导览解说、导览手册、展示说明文、图片说明等等方式来引起民众的学习热诚,他们才会重返博物馆。

虽然藏品被赋予了厚重的历史意义,只是对普罗大众来说,历史往往太遥远,而导览员却又无法做到详细阐述每一桩历史事件,很多时候只能浅尝辄止。

“所以为什么我的方式是带团出行之前会有课程,我们先上课,应该理解的东西都在课堂上理解,去那边(现场)就是感受。当你去到那边我才跟你讲它的历史时已经太迟了。”

“一方面我要调动知性的一面去吸收知识,又要调动出感性的一面去感受作品,我觉得我们没那么高的水平去切换。”

博物馆不再给出答案,而是提供思考空间

每一年博物馆的定义会更新,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最新的定义是博物馆是民主化、包容及多声道空间,让过去与未来展开批判性对话,还强调博物馆有捍卫民主公义及推动全球福祉的角色,还要承认和应对人类当前的冲突和挑战。

这就意味着,博物馆提供不同观点的角度,让民众认识人类历史文明发展,不再像过去简单直白地给民众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要引起民众反思和思考的地方。

比如,大英博物馆内有一个仿制巴特农神殿的展厅,专门用来展出巴特农神殿的相关展品,同时也备有一份小册子探讨这是否属于“盗窃”?在种种历史原因的背景下,谁应该为此买单?

因此许斗达也会根据博物馆的定义,调整导览的设计。

“博物馆不再是提供答案的地方,还提供思考空间。那博物馆的导览系统就要改变。我会根据我的客户群来考虑我今天要讲什么、讲到什么地步,而且是直接走到国外感受生活时要怎么思考问题?”

他举例,他带学生到巴黎看完印象派的画后,在路边的咖啡店休息,喊个买单可能很久才会有人搭理,但这是当地人的休闲文化,“服务”的定义跟马来西亚不同。他会引导学生联想起博物馆里的作品,感受文化冲击,学着从别人的角度看待世界。

“我们一直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别人。就算所有的器材设计都一模一样,但使用的文化不同,就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针对个人感受定制导览团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提供导览服务,许斗达每一次带的导览团大多时候约8人左右。

“我觉得我没办法应对那么多来自不同背景的人。有人建议我多带些人,用麦克风讲解,可以多赚些钱。但这不是赚钱的问题,是你没办法针对不同的人群来做细微的调整。”

这些所谓“细微的调整”,可能是当他在讲解一幅画用时略长,其中有团员面露不耐烦的神情,他可以尽快结束;又或者看了五六幅画后,团员要求休息,他也可以调整行程。

“有的作品可以细讲,我可以对着一块石头讲45分钟。”

而且许斗达不喜欢用麦克风,这是由于他更看重个人感受。

“我去美术馆比较多,并不想强迫人听我讲,这是我个人对美的感动。可是有时候,触动你的可能不是世界名画,而是名画旁边的那一幅作品,那感动是你自己的。你可以静静欣赏,不一定要听我的。当我戴上麦克风,就会变成严肃的上课,会让人觉得非听不可,否则会错过什么。”

身为导览员,他也坦承,他能看穿策展人埋藏在展览里的小心思和导向,导览员可以选择要不要以策展人的思路讲解,又或者额外做补充。

“这些还是得看受众群的状态来调整。”


导览员不宜太入戏

一名合格的导览员需热爱自己的工作,其次需具备基础的知识、人文艺术的能力,再来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自我反思的能力。

但是接下来是否能达到“好”的标准,会否针对每一群参观者调整内容或方式,抑或是照本宣科当没有感情的机器人,就得视乎个人的追求。

此外,导览员若能在讲解中加入自己的感受固然好,但需注意尺度。

“感受要非常小心拿捏好。我们叫哀而不伤,当你有太多感受,每次都要哭的话就over。因为你除了要让他感动之外,还要保有理性的部分去认识这个生命状态,最后怎么从这种生命状态里给参观者带来更坚韧的生命力,以让他们回到日常生活能用同样坚韧的生命力去面对问题。”

这是纯粹的感动无法做到的,就如同我们看了一场让我们声泪俱下的电影,随后电影带给我们的感动便迅速烟消云散,哭过就算,对我们的生活毫无帮助。

“所以理解和感受是要平衡的。”

对许斗达来说,他会希望他的导览能让学生在过程中开始有困惑,开始会反思,那就是最大的成果。

延伸阅读

【说故事的人:二】希望之谷导览员/用生命说故事

【说故事的人:三】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策展人/挖掘文物故事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