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4/11/2019
陈胜强.重提〈大学与企业〉
作者: 陈胜强

在上一篇〈大学与企业〉里,收到读者的留言。这简短却充满建设性的留言,道出我文章的短处,衍生出人们必须正视的课题,令我万分雀跃。思考了一阵,决定在此回复。

这里我压缩一下留言内容:一是文章里呈现的视野局限于商科,无关人文科系,造成结论受限。二是大学的定位:究竟是就职培训所,还是编织知识的殿堂?

第一点,毫无疑问的,是我上一篇的范围不够广。这里我纠正一下:各系各院的大学生,都得与外界频密来往。因为,不管是哪个系院毕业生的事业发展,学生们除了相关知识,也得具备基本常识及见识,才能在获取工作后,在最短的时间内展现各种能力。

大学生应该接触的外界,不只是企业,也可以是文化社团、其他学府,甚至宗教单位。除了增广见闻,还能达到全人格教育。以我校的陈副教授为例,每年的两个学期,都会带各系各院的学生去参观拜访国内的各宗教庙宇或教堂,借此减少年轻人对其他宗教的偏见或错误观念,提升他们对各种族的同理心。

他的坚持,我非常认同,也非常佩服。未来,当这群年轻人踏入社会后,在谈商论利或来往协调时,有着人性的考量,以及道德的约束,这社会,会多么美好。

关于第二点,我的观点是:就职培训所及知识殿堂,两者都是。

坦白说,我不是第一次听过,大学沦为工业的陪衬。我在今年3月的文章〈大学的存在〉,里头写到:大学,是知识交汇的中心。主要进行的活动是教育。高等的,则积极推动学术发展……或是编织新的知识,或是更新固有的知识。无论哪种,都旨于完善整个知识体系,进而改善人的生活。

我觉得,大学给予社会如此形象,是因为学术团体间的知识交流,以及院内技术的研发,比较低调。这类学术或科研活动,较少被主流媒体报道,或在社交媒体里广泛转载,造成了大学的形象单一化。

其实啊,大学内还是有部分学者积极投入研究的,而且人数还在不少数。以国立大学的标准,学者必须进行3个核心责任:课堂教学与硕博生指导、研究与论文发表、服务大学与社会。各所大学,包括私立大学,再以各自情况,设定核心责任的比重。

在我另一篇〈取消科系,你怎么看〉,我写到:人为什么要上大学?为了获取一系列的知识,然后获取好工作……关掉很难找到工作的科系,再把资源放到其他容易找到工作的科系……关掉科系与传承知识是两码事。知识是针对性的对各种现象的理解,科系则是一系列知识经过打包后销售的配套。知识是人类发展的催化剂,科系则是大学的摇钱树。

科系是大学的摇钱树,因为运作一间大学实在不便宜。整间大学的日常开销、设施的采购及维修,还有学者们及行政同事们的薪水,这数目非常大。若无政府的经济支援,又无学费的收入来源,大学根本办不下去。讲难听点,现代人啊,有几个能单纯的投入大把时间去学习某个不能带来收入的知识或技术?先解决柴米油盐,再追求身心修养,这是常态。同样的,大学若想与工业脱节,追求纯粹的学术发展,条件还得真的够有钱。

所以啊,一间大学就算没涉猎学术研究,只要里头的学者们有在持续自我学习,接着,再把持续更新的知识或技术传承给学生,在学生们踏入社会后,推动科技发展,维持社会稳定,宣扬民族文化及良好哲学观,那大学应该也算是学术的殿堂,一个传播知识的殿堂。

最后,谢谢读者们的留言。也希望未来所有言论的留言,都能趋向客观或建设性的对话,减少人身攻击或过于主观唯心的回复。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