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3/11/2019
张立德.陋习不是一天就能移
作者: 张立德

中国驻马大使白天之前在粤港澳大湾区午餐推介会上,因为台下来宾说话的声量压过了台上的发言人而发飙怒斥:“你们是被邀来听讲,不是来聊天的,请尊重大会!”这段插曲激起了华团决心要重启思想兴革运动。这当然是好事。只是光靠一场运动,效果恐怕还是短暂的。

根据华总思想兴革委员会所拟定的宴会规则,包括守时、使用公筷、光盘不浪费食物、台上讲台下听、致词尽量简短等等。这一些规则其实是普世价值观,只是一旦人们在破窗效应下,发现你迟到、不尊重场合、嘈杂等是大家都在做的事,而且还理直气壮,就不会觉得羞耻了。这就是为什么思想兴革运动无法起持续性的积极正面效果的原因之一。

我觉得父母以身作则是一个关键。父母带孩子一同出席宴会,或者任何的场合包括讲座,甚至学校的恳亲会,都同样犯了不守时、不尊重场合的毛病,孩子潜移默化下,也就不觉得迟到、在公共场合高谈阔论,完全不理会主办当局的规则,有什么不对了。

大人们言行举止犹如不懂事的小孩,又如何教育下一代纠正及改变陋习?

华总思想兴革委员会主席陈达真说,为了遏止情况继续恶化,委员会鼓励华团、商会、乡谊组织在办活动时,预先准备“肃静”牌子,嘉宾致词时如果遇到台下有声浪,让理事或巡察员现场举牌,维持会场安静。

这的确是一种适当提醒的方式,大人们有羞耻感,就会收歛。但是下一个场合,主办当局没有准备,不做提醒,是不是表示可以不必理会场合了?

我觉得小孩子看到这个举动,相信会觉得好笑。

关于台上讲,台下也讲的“普遍现象”,台上主讲人的“功力”、水平是一大问题,唯台下人不耐烦的表现也反映了许多人缺乏耐心聆听的通病。

我以前常受邀担任学生辩论比赛的评审,有几次被评委们推举上台发表评审感言,我自认不是演讲家,口条一般,但是我发表的不是致词,而是很重要的评审结论,台下的学生,大学生也好,中学生也罢,一听到内容提到他们沾沾自喜,还是觉得不表认同的部分,就会不理会台上的评审还在说话,就径自在台下议论纷纷起来,议论到兴起时声量越来越高,盖过了台上,评审接下去说什么,他们似乎没兴趣,直到评审说现在宣布成绩,他们就会马上回过神来。

这种情况也一样发生在会议上。会议上有人在汇报,有的与会者觉得要补充或者表达不同看法,每每不等汇报者说完,就急于打岔。这样做影响了会议的流程顺畅度,也是不尊重汇报者。为什么不能等汇报完毕再来补充或者发表意见?急于表现,咄咄逼人,能力再强,也不会赢得别人的认同和尊重。

每个人急于打岔,不耐心聆听,一般会让讨论和商量变质。有的人就是不听别人的看法和意见,强词夺理。讨论和商谈不是辩论,靠强辩而得来的结论和方案,相信执行起来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不能倾心聆听的人相信也不会有太多知心交心的朋友。同侪间的交流和讨论能够激发彼此的思维,每个人轮流将本身的看法表达出来,同时允许对方说出本身的观点和立场,大家互相有空间和时间讨论,所能带来的效果将是让大家收获满满的。倘若彼此说要讨论交流,却有人不断占据说话的空间,一再打岔,甚至出言不逊,类似情况同样是不尊重他人和场合的不礼貌行为,相信往后没有人会愿意继续与他交流。

我们的教育向来都是填鸭式,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老师照本宣科,学生到底有没有吸收,不在教程的设计中。教师说完了,学生没有给予机会学习在适当的时间和空间,以理性和合乎礼仪的方式发表本身的看法。尤其是在公民和道德课,光是老师说,学生听,课程是不会有教育效果。

老师通常会以各种似是而非的理由制止学生发问,或者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表达本身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感受。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自己的感受不被尊重,就会激起他们反叛的思维。我相信学校没有设置适当的管道和平台,让学生学习如何尊重有人发言的场合,学习如何聆听和消化他人的发言,这样就会演化并累积成普遍不尊重宴会等任何正式场合的陋习,长年累月下来,要在既定的时间纠正过来,是不容易的,需要重新教育,慢慢培养。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