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国内

|

全国综合

|
发布: 12:01am 28/04/2024

罕見卻可致命! 別將格林──巴利症候群 誤當中風

市场情报

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é Syndrome,GBS)是一種罕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該疾病發生機率雖低,輕微的症狀可能僅是手腳麻痺、臉部沒力,但是嚴重的情況可能將導致無法吞嚥、插管、癱瘓等,甚至可危及生命。

神經系統在人體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負責接收、傳輸和處理信息,並在調節呼吸、吞嚥、控制肌體運動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當其受到損害時,可能會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

雙威城雙威醫療中心腦神經內科專科顧問黃正輝醫生指出,格林─巴利症候群是一種因免疫系統損害周邊神經系統,導致神經線受傷和發炎的疾病。

黃正輝醫生也提醒大家,別把格林──巴利症候群錯認為中風。

“格林──巴利症候群的病因尚不明確,但通常是由於身體的免疫系統對之前的感染或其他情況作出反應時被觸發。”

簡單來說,就是在分子相似(molecular mimicry)的情況下,病原體產生的抗原和自身產生的抗原相似,導致免疫系統出錯,除了攻打外來病毒,還會攻擊身體類似的抗原體與神經線。格林──巴利症候群雖然罕見,卻可能會致命!

患者或曾出現呼吸道或胃腸道感染

黃醫生透露,多達三分之二的格林──巴利症候群患者在發病前6周都曾出現傷風感冒或胃腸道感染症狀。

然而並不是所有病毒都會引發格林──巴利症候群,空腸彎曲菌胃腸炎(Campylobacter Jejuni Gastroenteritis)是最常見誘發此病症的病毒。

其餘的病毒,如鉅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流感A和B病毒(Influenza A and B virus)、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寨卡病毒(Zika virus)以及冠狀病毒(COVID-19)等,都有可能引發格林──巴利症候群。

除了病毒感染,也有少部分患者會在手術後、服用某些藥物後引發此病症。

發病率隨年齡增加 男性機率偏高

黃正輝醫生指出,雖然目前我國並沒有關於此病症的數據,但在全球範圍內,每年在10萬人當中大約有1至2例發病率。

至於亞洲國家的數據分別為日本每10萬人中有0.44例,孟加拉每10萬人中則有2.5例。

他表示,所有年齡段的人都可能受到此疾病的影響,但隨著年齡每增加10歲,發病率大約會增加20%。

此外兒童的風險較成人低;而男性在所有年齡段中受影響的機率會比女性高出1.5倍。

輕症可自痊 重症可致命

他指出,格林──巴利症候群導致的神經線受損,可分為輕微和嚴重。

“患上此疾病初期,患者通常會感覺雙側身體肌肉無力,一般從腿部先開始,然後蔓延至手臂和臉部。”

這種無力症狀會隨著時間推進越來越嚴重,通常在2至4周達到頂峰。肌肉無力還可能會導致患者失衡,容易跌倒。除了無力,患者還會感受到四肢麻木和刺痛、眼睛無法移動以及出現吞嚥困難等症狀。

“如果沒有及時用藥,無力的症狀會擴散至控制呼吸的肌肉,從而導致呼吸困難、無法吞嚥等嚴重併發症。其餘的併發症還包括肺炎、心律不整、血壓失控、

大小便失禁、深靜脈血栓、壓瘡和劇烈的神經疼痛。”
有些患者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四肢無力和呼吸衰竭,需要入住加護病房插管;長時間臥床,再出現併發症,可能會危及生命。

無論如何,他指出,除了以上嚴重的病症,也有部分患者只出現輕微症狀,例如可能只是臉部沒力和出現輕微麻痺症狀,若症狀沒持續惡化,是可以自愈的。

與中風症狀相似

黃正輝醫生也提醒大家,別把格林─巴利症候群錯認為中風。
“格林──巴利症候群和中風症狀相似,即出現肌肉無力和神經線麻痺,僅憑症狀很難區分兩者的不同,容易引起大家混淆。”
但他透露,還是有一些徵兆可以區分,況且兩者的發病原因並不一樣。

“格林──巴利症候群的肌肉無力是由於不好的抗體造成神經線發炎所引發;而中風的肌肉無力則是由於動脈粥樣硬化或心臟問題導致血栓,造成腦部血管阻塞所造成。”

“在症狀方面,大多數中風患者會半邊不遂,嘴巴歪和不能說話;而且中風的症狀是立即發生的。至於格林──巴利症候群的肌肉無力和神經麻痺通常都是兩邊對稱的,比如雙手和雙腳沒力;而其症狀是逐漸嚴重的,不是立即發生的。”

無論如何,黃醫生表示,也有少部分的中風患者是雙腳或雙手無力的。因此,他建議如果出現類似症狀,別自行判斷,應立即前往醫院進行相關檢測。

醫生將通過了解症狀、病史、進行檢測等確定其是否患上格林──巴利症候群。相關檢測包括腰椎穿刺、神經線檢測和血液抗體檢測等。

兩種免疫療法進行治療

黃正輝醫生披露,格林──巴利症候群可通過兩種免疫療法進行治療。

第一種是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這種方法是將健康的抗體通過靜脈注入患者體內,連續進行5天,健康的抗體將清除體內的不良抗體。

第二種方法則是血漿置換療法(Plasma exchange),治療週期通常為7至14天。此方法類似“洗腎”的操作,將患者的血液抽取出來,再清除體內的不良抗體。

“醫生將針對患者情況選擇其中一項治療。這兩種方法都可有效防止身體細胞和組織持續受到攻擊。”

“此外,如果患者出現併發症,醫生將提供其他支持性治療,包括為出現呼吸問題者插管或進行氣管切開術,

為有吞嚥問題者提供進食管,疼痛者則提供止痛藥等。”
他透露,這兩種治療方式因個人體質會產生一些副作用。有些患者在注射了免疫球蛋白後會出現過敏和頭痛反應;有些患者在進行血液置換術後,可能會出現血壓低的情況。

無論如何,黃醫生強調,以上的副作用遠遠小於不治療所帶來的嚴重後果。另外,他也強調,並不是所有患者都需進行以上兩種治療,除非他們無法行走、出現吞嚥與呼吸困難的症狀。

“如果患者只有一些輕微的麻痺,醫生會先觀察一兩個星期,情況沒惡化或自愈後,就無需治療了。”

提早治療 50%患者一年內康復

格林─巴利症候群越早治療越有利,在神經系統受損尚不嚴重之際開始治療,很大程度上可以恢復到正常的健康狀態。

黃正輝醫生透露,根據數據顯示,大約80%患者一年後可以獨自行走。而在這些恢復人群中,多於50%患者可完全康復。然而,超過10%的患者會遭受較嚴重的神經肌肉傷害而萎縮,這種情況將成為永久性的損傷,無法完全治癒。

此外,5至10%的患者病程延長,無法完全康復且接下來數月需要依賴呼吸機。還有一小部分患者在康復期間,可能會因為此病症引發的併發症惡化,在幾個星期後死亡。

療程結束後無需用藥

黃醫生指出,格林──巴利症候群復發機率較小,通常在療程結束後,就不需用藥了。

“格林──巴利症候群和其他疾病不一樣,它屬於體內不好的抗體傷害神經線,所以只需要把不好的抗體和發炎問題解決,剩下要做的就只是復健及等待自身康復。”

醫生將根據患者的神經受損情況告知他們需要留意的事項。完全康復者沒有特別需要注意的事項。對於那些康復至可以行走,但仍伴隨神經疼痛和麻痺的患者,需要服用有助於神經恢復的藥物,同時避免劇烈運動,以免延遲康復進程。

有些患者可能尚不能獨立行走,則需要他人協助照顧,並接受康復治療,以幫助神經功能的恢復。對於吞嚥受影響的患者,可能需要鼻胃管餵食。

黃正輝醫生(Dr Ng Chen Fei,Steve) 雙威城雙威醫療中心腦神經內科專科顧問

與冠病疫苗接種無關

黃正輝醫生指出,目前並沒有方法可以預防格林──巴利症候群,但60至70%的病人之前都曾發生病毒感染;而近幾年流行的冠病也是風險之一。

“因此,定時接種預防病毒的疫苗、關注食品衛生,避免食用不潔食物,將有助於減少感染病毒的風險,從而間接降低患上此症的風險。”

對於坊間指接種特定冠病疫苗將引發格林──巴利症候群,黃正輝醫生表示相關說法並沒有依據。

“目前並沒有證據表明冠病疫苗直接導致格林──巴利症候群。相反,最近的一項大規模研究發現,接種冠病疫苗者,患上該疾病的可能性低於未接種疫苗者。”

由於相關疾病與中風症狀相似,黃醫生呼籲大家,當感覺手腳無力、麻痺且伴有刺痛、呼吸或吞嚥感到困難時,應立即就醫進行檢測與評估,確定是否患上格林──巴利症候群,以便儘早進行治療。

他也促請大家別因為該疾病罕見而掉以輕心,倘若沒有及時就醫,嚴重者將導致神經線嚴重受損及一系列併發症,甚至可致命!

打开全文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