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31/05/2016
我们有过的年味
作者: admin

“40年前8尺长的鞭炮才卖8块钱。家家户户都是贫苦人家,要新年才有新衣服穿,珍惜得不得了。但现在的小孩还会嫌衣服不美不要穿呢!”59岁的何苏娇感慨地说。

“新年的前3天才磨糯米蒸年糕,清晨4点钟就要起床准备;新年前的100天就要开始种花生,等到就要过年了才把花生拔起来,然后洗花生晒花生,再用热沙来炒香……现在全部都是购卖现成的,少了‘年’味。”61岁的萧妹对昔日的新年食品无限怀念。

“母亲把一只大肥鸡做成3种口味,过年的年菜就是这些了,但在当年却是最丰盛的了。现在人们天天大鱼大肉,还嫌弃没有鲍鱼燕窝下肚呢!”76岁的何甜英阅古观今另有一番滋味。

过年,要听听黄金族说故事才有意思;过年,要从长辈走过的路省思一番才有价值;眼见就过新年了,让我们来听听3位黄金族述说她们曾有过的“年味”吧!

马拉松放鞭炮最震撼

——何苏娇(59岁)

小时候我住在新村,新年快到来时四周围都非常非常的热闹,年味亦非常非常的浓厚,与现在的过的年很不一样。

以前在新年期间放鞭炮是不受政府管制的,要放多少都可以光明正大地放,不必像现在偷偷摸摸……我还知道有些人放了鞭炮,为免遭巡逻的警察发现,得匆匆忙忙把屋前铺得满地红红的鞭炮碎片给扫掉或用水冲掉,多可惜啊。

只有透过看见这些红红的鞭炮碎片、嗅到空气中传来一阵阵燃烧鞭炮后的烟火味,以及感受四周一片白茫茫的浓烟……我们才真正感受到新年的气氛啊!

在40年前,一串8尺长的鞭炮才卖8令吉,现在16令吉也买不到。东西的价格全都涨了,一年一次的鞭炮价格也涨得吓人。

那个时候家家户户在接财神的时候都要燃放鞭炮,这家放了到那家,那家放了又到另一家,像是鞭炮马拉松似的,没完没了。但年啊,就是要这样过,才能表现出它的欢腾及舞动,才有那种震撼。

一家穿同一块布缝制新衣

我们小时候玩的烟花,是银色铁线的银色烟花,喷射出来的火花是银光色的,像一闪一闪的星星,玩的时候要小心,因为铁线烧过之后很热,一不小心会被烫伤,很痛的。

对了,我们小时候过年也玩气球,一盒大约有20个,颜色七彩缤纷夺目耀眼,一盒大概是两三元吧,一盒气球可让一个家庭的兄弟姐妹乐足一整天……现在的小朋友几乎天天都可以玩气球,亦不再觉得它的珍贵了。

以前大家都很穷,要待新年才有新衣穿,大家都珍惜得很。有时候母亲买了一块布,就自己或请人剪缝几件新衣,一个家庭里的兄弟姐妹穿着同一块布料缝制成的新衣服,也没人嫌弃或投诉,有新衣穿已经是很幸福的事了。

对了,以前的过年新衣一定要是红色,这才叫过年。

现在的人一年到晚都有新衣穿,新年更是阔气的花费几百令吉甚至几千令吉买衣、鞋、包包等,而且过年不穿红色衣服,而是穿黑衣,真是气煞人啊!

我有4个孙子,天天都看见他们穿新衣,而且不好看的还不穿呢!这,就是以前和现在的区别,说他们幸福吗?和以前的我们比起来,实在是幸福得太多太多了。

在吃方面也大有不同,以前好东西都是留到过年才吃,汽水也在过年时才有得喝,而且一定要是花莎尼汽水。

希望现今的年轻人都能珍惜眼前所拥有的福气,只想说一句,你们太幸福了。

闲时不要奢侈

年节就要重视

——何甜英(76岁)

小时候的过年最值得回忆,尤其是我们住在新村,到处都洋溢着浓得化不开的欢乐气氛。

我记得还很小的时候,母亲在过年时给我的红包,是一个圆圆的5分钱,对,真的是5分钱,而且也说不上是红包,因为当时没有红包封,就只是从口袋里取出5分钱,直接交到我们的手上。

即使是5分钱,我也已开心得不得了,还小心翼翼的拿了火柴盒子来装,日看夜又看,担心会弄丢了。

再后来长大一些,母亲过年时给的红包就有“红包封”了,而这红包封是用红纸自己剪的,一大张的红纸剪成一个个小方形,然后把钱装进摺好的红纸里,就变作红包了;这时母亲给的红包数额多一些,哈哈,有一角钱这么多。

在那个贫困的年代,长辈派红包可没有现在的人这么出手大方,红包只是给自己的孩子或比较亲密的亲人,那些比较疏远的亲戚或者朋友的孩子都不会派,能省则省啊!

团圆饭吃大肥鸡

过年时除夕吃的团圆饭亦与平日吃的饭菜差不多,只不过餐桌上会多了一道佳肴,那就是平日自己养了舍不得吃的大肥鸡,这大肥鸡会在除夕这一天给杀了,煮成香喷喷的菜肴让大家吃一顿好的。

一只鸡可以分成3种口味来煮,又炒又炸又煮汤的,总之在一整年内这算是最美味的3道菜式了。

那时候其实家里还种有长豆、芋头及其他青菜,但记忆中母亲好像没有采下煮给我们吃,因为这些菜都是要卖的,自己舍不得吃。

在吃团圆饭的时候,我们都得等爸爸先动筷,然后小辈才可以跟着吃;在吃饭前小辈需要先称呼在座的每一名长辈之后才能吃,那时亦不能说“大家一起吃饭”这句话。

我最记得母亲说的一句话,她说:“北风吹来了,就要过新年啦”,即使到现在我已经76岁了,一旦岁末的北风在脸上轻轻吹过,我就会想起母亲,想起她说的这一句话,当然,还有想起当年过年的情景。

比起其他华人传统节日,我还是最喜欢农历新年,一旦感觉到北风吹来,我就很开心。

一家人吃年糕是最美好的事

母亲在过年之前也会做年糕给我们吃,我们的年糕是用12寸的大圆盘来蒸的,不是一个一个的小圆罐,我想这是我家的年糕特色吃法。

新年的前3天就要把年糕蒸熟了,等到大年初一祭拜完祖先之后,爸爸就会把年糕切成一片片,分给围在桌子旁边的我们;当时的年糕好香甜,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

现在的人对吃很挑剔,还经常嫌吃得不够好,我想,这是以前跟现在最大的差别。

父亲经常教导我们“闲时不要奢侈,年节就要重视”,意思是说平日吃东西要节省不要浪费,但过年过节的时候就要在能力范围内尽量吃尽量用,年节绝对不可以随随便便过;因为重视年节过得讲究,因此你才会得到上天的恩赐,让你来年赚更多。

这,或许就是上天要我们保留传统、重视节庆的目的吧。

我非常重视新年,我的孩子、媳妇、女儿、女婿、内孙和外孙,也受到我的影响非常重视过年,除夕团圆饭我家要开2张桌子,年初二女儿女婿及外孙回来后,要开4张桌子那么多;我最享受到厨房里忙着给孩子孙子准备佳肴的喜庆气氛。

最难忘做年糕、炒花生

——萧妹(61岁)

我小时候住在森美兰州的知知港,过年的心情又是兴奋又是期待,相信每一个小朋友都是这样的吧。

我印象最深刻的事就是帮妈妈做年糕,大概新年前3天才做的。

一大早清晨4点钟就得起床了,当年也不觉得累,只是心情很兴奋。

做年糕是要在前一天的晚上先把糯米浸泡至软,次日去朋友家借用石磨把糯米磨成浆,妈妈一边往石磨里放入糯米,我们就一边加水一边推动石磨,就这样转了一圈又圈,糯米变作浆汁流出来,我们就用面粉袋把它装起来。

过后,再用石头把面粉袋压住,把水份沥干,如果一块石头不够“力”,就摆两块,两块不够就摆三块,今晚开始压要等到明天才能完全干透。

享受做饭给儿孙吃

母亲过后会一边在沥干的糯米里加入白糖,然后一边以双手用力不停地搓揉,直至白糖完全溶化,与糯米融为一体变作糖浆为止,这过程是最辛苦的,至少要2个小时才行。过后母亲会把糖浆一汤匙一汤匙的舀进垫上香蕉叶的罐子或平底碗内,再用大火蒸至少4个小时。

当母亲掀起镬盖时,我们在一旁又是另一轮的兴奋与期待,看见黄澄澄的年糕出炉,我们是比什么都要来得快乐。新年有年糕吃是一年里头最高兴的事。

另一种教我印象深刻的过年食品是炒花生。早在过年前的100天,我们就在农地里种上花生,每一天用心地施肥浇水,看着它一天天成长,心里也一天比一天踏实,也充满着期盼。

新年前几天,我们就把花生给拔出来清洗干净,过后再将它晒干,如果喜欢吃咸味的就先用盐水浸一天后才晒干,但就不能晒太干,否则不好吃。次日,我们就会用一大盘的沙,放进炒镬里炒热,然后将花生倒入并不停的翻炒,我记得我和妈妈一人用一枝棍,站在大炒镬两旁你拨过来我拨过去,也忘记了要炒多久,只知道待一阵阵的花生香味从镬子里飘出来时,即表示花生熟了。

我们会准备一个大铁桶,将炒熟又凉透的花生装进去,等到新年来临时就剥花生吃。新年里与家人一边团聚一边剥花生,幸福感就会随着一粒粒的花生吞进肚子里。再看看现在,年糕、花生,全部都是购买现成的,花生亦是一年到晚都可以买到吃到。年味,已经逐渐消失了!

现在的我已经是妈妈婆婆级了,小时候的年味早已经离我很远,而现在过年最高兴的事,是给孩子和孙子做饭,看见大家幸福的享受美味的模样,再辛苦下厨也都是值得的。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