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8/12/2013
关心青春期孩子.沟通是最佳方程式
作者: admin

青春期的压力与疑惑,是未踏入社会的青少年困扰的来源。青春并不等于叛逆,他们乖离常轨的行为与反叛,都可能是他们发出的讯息。

忙于工作的父母,可能满足了他们的物质需求,让他们进入优质的学校求学,但倘若无法花时间了解孩子,孩子可能转向朋友寻求安慰与认同。

另一方面,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平时和谁交往?在外面做什么?晚上在窃窃私语对着电话里的谁说了什么?将孩子看得紧紧的,限制他们接触外界,或许就能让忙碌的他们放心。

对孩子松与紧之间的分寸拿捏,影响孩子与父母亲和疏的距离。该用几分力、什么时候应该放松,没有固定的公式,只有沟通与了解,才能得出一个最适合你们的亲子方程式。

小芬与阿当曾经困惑、迷失,想过离家,所幸最后也摇摇摆摆地度过了迷惘的岁月,不致成为离家少年。

小芬的故事:

母亲一句话
“推”我出家门

今年18岁的小芬(化名),在小学六年级那年曾经计划离家出走。而母亲的一句重话,就是把她“推”出家门的那一股力量。

小学时期,小芬的父母工作太忙、两个姐姐忙着读书、弟弟年幼所以待在托儿所,虽然家中有六口,小芬却经常独自一人被留在家中。

成绩好坏
不骂也不鼓励

“我性格内向,家人也不懂得表达,所以很少说话。对我的成绩,不管是好还是坏,他们也不骂、也不鼓励,我不知道他们对我的要求是什么。”

小芬的两个姐姐比她大七八岁,但她们两人年纪相若,加上无话不谈,让小芬觉得很难向姐姐们开口谈心事。

一直以来,唯一可以让小芬倾诉心事的只有她的好朋友。小六毕业后,她希望可以继续和朋友们就读同一间中学,但父母却希望她报读女校。

她不希望失去朋友,极力争取之下,与家人发生争执。母亲不分青红皂白便说她:“你没男人会死吗?”

“她不是有心的,不是讽刺我,但是我听了很难过。”

打电话问朋友是否收留

在这样的刺激下,她计划离家出走,便打电话问朋友是否可以收留她。朋友询问母亲是否能收留小芬时却惹来猜疑,打电话到她家告诉小芬的母亲,就这样事迹败露了。

“我跟我妈妈说是去朋友家玩,所以妈妈也没有什么反应。之后就不了了之了。”

16岁那年,她谈恋爱了,小芬认为她第一次找到了一个像家人的人。

父母没有表示很反对,但也没有赞成,平时还在言语之间对她说很刺耳的话,让她轻视自己。

“有一次,我去朋友家,感受到他们一家人的相处方式,就是有说有笑的。但是我们家就算一家人在同一辆车上,也可以不讲一句话,我觉得很难受。”

语调十分轻柔的小芬回想起过去的种种,哽咽地说,自那时开始,她不想回家,经常独自一人在书店呆到很晚才回家。

“我经常只是一个人。不想呆在家并不是因为男朋友,而是受不了家里的气氛。”

小芬认为,在她之前,两个姐姐也像她一样地煎熬,而现在,处于叛逆期的弟弟也卷入了同一个恶性循环。

“大姐中学时期曾经写信给父母,谈她的感受,并提及要搬出去住,父母看了很难过。”

姐姐最后没有离家,但中学毕业后便到外地工作,而二姐随后也步上她的后尘。

“现在家里又剩下我和弟弟了。”

社工充桥梁
父母收敛

小芬坦言自己不知如何与父母沟通,所以曾要求社工找父母谈谈,让社工成为他们之间的桥梁。

“父母在听从辅导员的开解后,已经不会说一些刺耳的话了。”

她日后也希望社工继续与父母交谈。而她也明白父母受到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而不懂得关怀孩子,所以她也不再有离家的念头了。

在她心中,最希望的就是可以一家人好好沟通,融洽的谈天说地。

阿当的故事:

当义工彻底改变
心生责任感摆脱网瘾

18岁的阿当中学刚毕业,回想起13至15岁沉迷于电玩的岁月,他庆幸自己找回正确的价值观,摆脱网瘾。

来自小康之家的他,在中三那年曾在与父亲大吵一架之后离家,在朋友家住了一个晚上。

“当时妈妈一直有打电话来,但是我都没有听。第二天,我觉得住在朋友家不是办法,自己又没有能力过活,所以妈妈再打电话来的时候,我就叫她来载我回去。”

阿当上了中学后,父亲买了台电脑给他。当时的他不仅对科技着迷,也因为朋友们都沉溺在虚拟的游戏世界,而为了赶潮流、融入朋友的话题,他也加入了打电玩的行列。

他在中一和中二时读下午班,可以从傍晚放学后一直玩到第二天早上,到了课室才睡觉。

“中三的时候读上午班,没办法玩通宵,但是放学后就开始玩到晚上,玩到不舒服、太饿了才停下来吃点东西。看了电视后又继续玩电脑到半夜。”

每天花12小时玩电玩

他坦诚中三那一年最沉迷,上课时间都在睡觉,扣除上课和睡觉时间,每天花12小时在玩游戏,还经常为了玩电脑游戏而不上补习课。

而自那一次离家之后,他虽然不时有想离家的冲动,但同时他也知道自己没有能力离开家,所以最后都作罢。

事过境迁,父母才辗转地告诉他,当时被叛逆的他伤透了心。

“父母的难过是不会让孩子看到的,但我知道他们是伤心的。”

他坦言愤怒或是觉得父母无理取闹时,仍会有离家的念头,但是不想再因此而伤害他们,所以总是作罢。

阿当认为母亲心软而父亲倔强,但他们对待他的方式不再强硬。

“我的脾气和爸爸有点像,都是很倔强的。但是可能父母知道用硬的是行不通的,他们对我说话的语气变好了,我们感情变好,也比较常开玩笑了。”

被人叫“老师”责任变重

但是真正使他改变的,是在中三那年开始接触的义工服务。他在那一年的年杪当义工,为准备升上中学的小六生辅导,提醒他们上中学后必须注意的事项。

“第一次有人叫我‘老师’,而觉得自己有责任要变得更好,才可以当他们的‘老师’。”

他在真实生活中有了朋友与温暖,便开始检讨他过去活在“虚拟世界”的日子,发现他即使没有继续玩电脑游戏仍可以与以往的朋友保持联系,便逐渐摆脱了网瘾。

马来西亚生命线协谈督导陈云娟提醒想离家出走的青少年,认真思考五大问题:

(一)你有没有谋生能力?你是否能够用你的双手让自己三餐温饱?

(二)你有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你能不能保证自己不被人欺压、不涉及不正当活动,并且有能力分辨身边的人是抱善意或是恶意的?

(三)如果你觉得自己无法继续待在家里,那么除了离家出走,有没有可能有更好的方法可以代替?比如住寄宿学校,或是与家人商量独自搬到其他地方住。

(四)想一想,你企图摆脱困扰的行为会不会对你最亲爱的人造成伤害?

(五)想一想,你企图摆脱困扰的行为能不能真正解决你面对的问题?还是,反而带给你更多的困扰呢?

家长在面对出走的孩子时应该注意:

●要明确地告诉孩子,你爱他、担心他,而不是用责备的语气质问他。

●清楚地让孩子知道,就算他离开了,家中的大门永远会为他而开,日后遇到什么挫折,家随时欢迎他们回来。

●孩子的行为你不一定要接受,但是你不能只是反对他,而是一定要陪伴他一起走,否则他会离你更远。

●孩子在出走之前心里会有一些计划,如突然收拾或是送走心爱的东西或是对弟妹说一些奇怪的话,做“事后安排”,行为上也会有些鬼鬼祟祟,敏感的家长都不难发现这些变化。

延伸阅读:

【相关文章:父母把孩子推出家门?】

【相关文章:出走为了肯定自我?】

【相关文章:我的青春我作主?】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