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3/07/2017
马来西亚教育大未来
作者: shuenfatt

马来西亚教育普及,这一点毋庸置疑。

然而,马来西亚教育素质如何,那又是另一回事。从各项国际评估指标,无论是大学排名,或我国在国际学生能力评估(PISA)的表现,都反映出我国教育素质跟世界一流仍有一大截距离。这不只会影响人才的素质,也攸关国家未来的竞争力。

《马来西亚教育大未来》是本地出版社正在筹备出版的套书,这套书将从制度、体制和政策的面向,探讨我国教育素质的问题根源。

未来教育路应该怎么走?

大将出版社正在筹备出版《马来西亚教育大未来》套书。这套书计有4册————《危机中的小学教育》、《迷路的中学教育》、《困局中的大学教育》及《教育改革大未来》,由华社研究中心董事会副主席潘永强主编,邀请与教育界相关的专家学者撰文。

光听书名,这套书的立意似乎认为我国教育面对很严重的问题和麻烦。而这些问题到底有多严重?出路又在哪?且看主编和作者怎么说。

潘永强:教育环境仍保守和僵化

在马来西亚,基本上从小学到高等教育都有相当多的就学机会,所以教育算是普及的。

不过,华社研究中心董事会副主席潘永强认为:“从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到高等教育,我们都面对很大的问题。”

从我国在国际学生能力评估(PISA)的表现,到本地大学的世界排名,他说,相关的数据都反映出我国教育素质普遍低落。“特别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因为公立学校素质令人担心,所以这几年私立学校或国际学校崛起,家长宁可花钱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包括独中,也不想把孩子送去政府学校。”

他认为,我们目前的教育环境还是相当的保守和僵化,“学校基本上还是以传授知识、灌输知识为重点,但是学习知识已经不是现在教育最重要的本质,因为所有知识基本上是随手可得,只要打开电脑或拥有一部手机,任何的知识通过Google、通过维基百科、通过各种管道就能得到。”他说,教育未来所要着重的不是知识的吸取和培养,而是其他软实力,例如孩子的沟通能力、跟他人合作的能力和承受失败的能力。

还有一种能力,他认为是现代教育最需要重视的,那就是长期持续学习的能力。

须知道现代科技和技术每5年或每10年就有巨大的变化,加上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很多传统工作可能会被机器人、电脑和大数据所取代,因此他觉得现代教育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长期持续学习的能力,学生才有办法应付变化。

另外,他认为人文和艺术教育,以及体育的训练应该更加受到重视,因为这些都有利于刺激我们的思考、想像跟创造力。

教育改革刻不容缓,然而他表示,教育改革往往面对阻力,而那阻力恰恰来自教育制度、体制和政策,例如政府的官僚主义等因素。因此,《马来西亚教育大未来》将会从问题根源,即制度和体制面向,去探讨和反思我国的教育。

王维兴:经费被砍,大学需另觅出路

近几年,政府大幅削减大学拨款,大学唯有寻找其他办法,减少对政府拨款的依赖。

政改研究所执行总监王维兴指出,以往我国公立大学有超过90%经费都是来自政府的拨款,只有少数经费来自其他方面,例如学生的学费。政府早在很多年前,其实就考虑减少大学拨款,打算把大学对国家拨款的依赖从90%减至70%。

由于大学经费动辄以亿计算,因此他表示千万别小看这20%,这20%会是很大的数字。当拨款减少,大学唯有找其他收入来源,而照理说学费应该会调涨,但结果没有。在学费没有调涨的情况下,大学唯有从其他方面着手。

所谓的其他方面,他说:“第一,政府规定不能调涨本地学生的学费,所以你会看到大学增收国际学生,越多越好,因为外国学生的学费可以很高,没有受到政府那么严格的管制。”

第二,他说硕博士生比起学士生,更能增加大学的收入和改进大学的排名,所以未来几年大学可能会减少录取学士生,转而增收硕博士生。这种情况之下,他表示未来学士生的入学条件可能会更严格,“这课题如果被政客操弄的话,又会变成种族主义课题。”

另一方面,他估计私立大学未来几年也会改变,因为很多学生都是靠国家高教基金局(PTPTN)的贷款就读私立大学,换言之私立大学也是变相地依赖政府。要是政府因为没钱而削减PTPTN贷款,私立大学势必也会受影响,到时私立大学唯有招收更多的国际学生和硕博士生。

至于大学的素质问题,很多人认为大学经费缩减会导致大学素质下降,但王维兴看法不同。他说,过去几十年即使大学90%经费来自政府,本地大学的素质也不见得就有所提升。他不否认本地大学也有很优秀的人才,“但(大学)整体素质都在下降,所以如果说大学削减预算会影响研究素质,这一点是有争议的。”

“砍拨款不是没有问题”,但他认为这个问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才能厘清大学素质下降的真正问题根源。

宋明家:除了专科知识,大学生还必须具备5C

“在马来西亚,大学越来越多,可是学生的素质却一直下降。”马来西亚蒙纳士大学高级讲师宋明家表示,学生素质下降除了跟量的增加有关,另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例如大学入学门槛降低,很多学生进了大学却跟不上教学进度。

他指出,大学很多时候教的是专科知识,却忽略了一样东西,那就是软技能(Soft Skills)。结果,很多学生因为对软技能的掌握薄弱,以致进入职场时无法将潜能发挥出来。

关于软技能,很多人谈的是4个C————Collaboration(协作能力)、Communication(沟通能力)、Creativity(创意)及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考)。然而,以宋明家的观察,现今很多学生根本无法跟别人合作,在沟通尤其是英语表达这方面更是有很大的问题。我们国家虽然有很多全科A的状元,但有些人充其量只是考试机器,要他们在班上进行讨论时他们却表现沉默。

除了上述4个C之外,他还提出另一个C————Conscience,即良知。他说,学生毕业后即使具备很强的专业能力和前述的4个C,但如果没有这第五个C,那也不算是成功的教育。他觉得:“教育能不能让一个人成为有情有义有良知的人,这很重要。”

蓝志东:可从教学法着手改变

我们目前的教育制度,很多时候会让学生觉得读书是为了考试,以致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不过,《马来西亚教育大未来》作者之一的蓝志东,认为还是有很多的教育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意。

蓝志东是芙蓉中华中学教务主任,他运用源自台湾的“学思达”教学法,培养学生自“学”、“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其中一个方式,是利用情境设计一些问题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好学的基础”,他说,如果能让学生对学习有多一点的好奇,就能慢慢激发他的学习动力。“离开学校之后,他若还可以延续这样的动力,他就有能力应付一辈子的学习。”

虽然制度上很多事情不容易改变,但他表示老师愿意的话,还是可以在教学法上作出改变。他相信,如果老师坚持去做一些小小的改变,即使改变很小,但它会像一颗种子,在坚持之下总有一天会千树成林。

曾飞焕:别抹杀学生的好奇心

理工人才对国家未来很重要,但很多学生却对理工科缺乏兴趣。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助理教授曾飞焕认为,政府一些政策的着力点迷失了焦点,例如双语教数理这项政策,由于不是每位学生都能掌握英文和马来文,因此语言障碍可能会抹杀掉学生的好奇心,以及他们对学习理工科的兴趣。

他说,理工科很多时候其实是在处理我们生活上的问题,可是很多学校仍然以考试为导向,令学生以为读书只是为了考试,他们自然就会对学习理工科提不起兴趣。若要引发学生的兴趣,他认为我们的教育应该摆脱考试的压力,让学生以更开放的态度去学习理工科。

说到如何摆脱考试的压力,他个人认为像PT3这样的评估方式,其出发点其实是好的,因为其目标是把学生的考试压力分散在平常的校本评估上,而不是一试定生死。然而,PT3在推行过程中仍引起抱怨的声浪,因为很多学校来不及适应政策上的变化。归根究底,他认为这是政策执行上的缺失,可惜却因为执行上的缺失,令很多人以为PT3本质不好,而想要改变。这样下去的话,“教育改革改来改去永远改不完。”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