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7/11/2018
郑翠霞 ‧ 能毕业,也会有收获
作者: kychia

家人朋友都知道,我的硕士论文写得惨兮兮的,最后更是修业年限到了,办了退学,没拿到硕士学位。我从来不避谈这一段难堪的经历,所以也将之写入履历表,只是后面括弧写上“肄业”。

因此,后来每一次工作面试,“肄业”都成为大家最关切的话题,而面试者的反应总让我有些啼笑皆非。有次,在面试快要结束时,面试者小心翼翼地问:“你介不介意聊一下你的论文?”(怎么感觉他把这个问题收很久了?)另一次,面试者兴奋地说:“你的经历很丰富,听你口述一定很精彩!”(怎么有听故事的雀跃?)还有一次,面试者激动地问:“你退学?你真的是退学!”(是要确认我懂退学的意思吗?)虽然从不觉得退学是件很酷的事,但说真的,这件事倒是让我在面试中争取了不少印象分。到最后都会被夸奖说:“没关系的啊!你看你多了解自己要干嘛!”

当然,我也不会因为这样就飘飘然,也不会因为这样就天真地觉得文凭不代表什么。现实中还是有些障碍,比如薪金,你就必须退到从学士学位起跳,而不是硕士学位。

但有些障碍无可奈何又无法避免,那就想办法消弭障碍可能带来的伤害。以前会说,跨越障碍;现在倒觉得,跨越的不是障碍,而是心态。

朋友常开我玩笑说:“只有你敢不要毕业啊!”我当下都在心里嘀咕:“最好是有人不要毕业的!”不要毕业,或许更精准的说法是,不能毕业,是因为有很多当时无法克服的现实因素————与指导教授在观点诠释上达不到共识、自己学术视野的狭隘与能力不足等等,到最后,退学,与其说是不得不的选择,不如说也是将自己从无能为力中松绑。

还记得那段在台湾国家图书馆研究小间写论文的日子,常常写着写着就写入了困局。论文不断地归零,不断地重新出发,我就像行色匆匆的路人往返于文献与观察记录间,希望总是燃起了又破灭。研究小间成了我的学术迷宫,而且常常出现“此路不通”的局面。说真的,那是一段每天都想要撞墙的岁月。

所以,不能毕业对我来说,曾经也是伤痕,而且很痛。只是结疤后,它是一道不想正视的丑陋痕迹,还是生命的刻度?怎么看当然也不是一转念那么容易,转化绝对是一个漫长的历程。

写论文,是个一步一脚印的过程。

消化不能毕业的挫败感,也是个一步一脚印的过程。

我很庆幸我从来不回避,那些有过的痛苦、自怜、自卑、自负。因为过程的不顺遂,我学习消化情绪、学习诚实地面对挫败、学习接纳自己的无能为力、学习放手。到最后,学习的意义不再是那一纸文凭,而是在对抗不如意时,如何不失掉自我、不失掉信心、不失掉信念。

因为咀嚼过、消化了,所以再谈这段历程,我没有满腹的委屈,怨天尤人。

所有的所有,一步一步地,内化和深化成我的气质与信念,成了我独特的魅力,让我在面试中争取了不少印象分。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