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3/06/2019
江迅.中国科幻文学“出海”了吗?
作者: 江迅

中国科幻文学“出海”,是中国科幻文学输出海外的一个形象说法。科幻文学发展是当下中国文坛热话题。7月香港书展第30届,主题是“从香港阅读世界──疑真疑幻‧ 幻梦成真”,主打科幻题材,也是蹭了热点。书展仅“名作家讲座系列”,就有倪匡谈卫斯理系列少年版,七套小说,经典故事,全新演绎;有两岸三地著名科幻文学作家谭剑、尹格言、韩松对谈……

说“出海”,中国科幻文学“出海”的先躯当数郑文光。他生于越南海防,祖籍广东中山。2019年是他冥诞90周年。他以《火星建设者》获1957年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会大奖。他被誉为“中国科幻文学之父”,与萧建亨、童恩正、叶永烈、刘兴诗合称为中国科幻文学五大家。改革开放后,中国科幻文学才开始受文坛内外关注,1997年科幻小说的繁荣期到来,2006年,刘慈欣重要作品《三体》开始在《科幻世界》连载,一个新时代开始。这之后,一些中国科幻作家被邀请访问各国文学节,也陆续有作品被翻译到西方去。

只有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尚算得上能体现科幻文学影响力的作品。这本写于1961年、1978年才出版的科幻小说销量高达300万册。这一纪录在30多年间从未被打破。进入新世纪之初,随着穿越、奇幻、玄幻等类型兴起,科幻一度被挤到边缘,科幻小说也多半被归为科普读物。如此看来,即便近几年中国科幻似乎一夜之间火了,但要说能产生世界性经典为时尚早,而大众熟知的中国科幻小说也似乎只有《三体》。相比西方科幻文学几十年如火如荼的发展,中国科幻无疑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从小说到电影,从国内到国际,从地球到宇宙,从现实到科幻,从《三体》出版,到刘慈欣、郝景芳相继获得“雨果奖”,再到《流浪地球》刷新票房纪录,中国科幻在近年收获了前所未有的热度和关注,甚至在全球产生影响,开启“中国式科幻”新纪元。想像不可想像的世界,并以文字的形式再现它,让万千读者相信它理解它,这是科幻小说的使命,也是科幻小说中世界建构的艺术价值所在。

用评论家严峰的观点看,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科幻可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后《三体》时期”,《三体》出版是中国科幻史上具有决定性的事件,让科幻爱好者士气大振;“后雨果奖时期”,让科幻文学向整个社会辐射泛化;“后《流浪地球》时期”,则是一个爆炸,不是文学事件,而是完全变成社会事件、文化事件,辐射的空间巨大,一部科幻片完成了一次大爆炸。

从科幻文学理应具备的科学维度、幻想维度、文学维度这三个维度来衡量,现在很多科幻文学作品严谨看尚贴不上这一标签的。韩松就说过,科幻文学作为舶来品,在本土化过程中打上强烈的中国色彩和中国烙印,电影《流浪地球》所体现的集体主义、家庭观念等,让西方感到既震惊又陌生。中国科幻探讨的议题,诸如机器与人类的博弈、环境生态危机、能源危机,太空探索等等,同样也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议题,由此,中国科幻迅速成为世界性话题。

人们越依赖科学、越相信科学,也就会对科学越抱有敬畏,也就越需要超越科学的视野,需要人文的关怀,人类需要科幻,需要中国科幻,需要“有科技、有感情”的中国科幻。正如刘慈欣所言,中国人拍科幻片,缺技术、资金、经验,但最缺的是科幻的情怀。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