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3/09/2019
【爱长在】姑息治疗,长期助病人减痛苦
作者: 本刊 张露华(文) 本报 蔡添华(摄影)

3620SWY2019961355394981727.JPG

陈翠芬:姑息治疗适用在癌症、器官衰竭、脊髓性肌肉萎缩症、失智症等。

癌症患者来到晚期时,根治已经不可能,可以做的除了安宁疗护之外,还有一种疗法叫做姑息治疗(Palliative Care),让病人在剩余的日子过更有品质的生活。

但很多人却把这两种疗法混淆,甚至根本没有听过姑息疗法,两者都是为抒缓重症病患的症状与情绪,不过安宁疗护的对象通常是期限在半年内的患者,而姑息治疗则是较长的照顾,接受这种治疗的对象也更广泛,不局限于癌症病人。

姑息治疗科医生陈翠芬表示,无论是安宁疗护或姑息治疗在我国还不是普遍的医学常识,很多人是因为家人患了癌症才知道安宁疗护。

尽管癌症已是当今常见疾病,每4人中就有一人患癌,陈翠芬说,安宁疗护可用在很多疾病上,只是全世界都把焦点放在癌症,这通常用在末期病人身上为主,可能时间并不长。但姑息治疗却属于长期照顾,无论是先天性疾病、儿童疾病、重症,从出生到死亡都可能需要。

“有一位逾80老人家高血压导致肾脏衰竭,但他因为年纪关系不想洗肾受苦,所以就用姑息治疗来帮忙控制症状。”

“姑息治疗也可以是一种医疗选择,当严重疾病引发的高烧或咳嗽症状,可以用姑息治疗法,不必让病人住深切治疗病房。”

她表示,通常癌症病人由外科医生医治,但病人除了生理问题之外,也要顾及心理因素,而姑息治疗的对象同时也包括照顾者。

她表示,安宁疗护是以居家照顾为主,医护人员上门了解病人需要怎样的设备与照顾,在雪隆地区主要的政府医院都有本身的安宁疗护团队,也有民间发起的安宁疗护服务,各自领养不同的地区,尤其着重在帮助贫穷家庭。

陈翠芬也曾在安宁疗护机构服务,透过临床经验,她认为病人最后半年的存活期非常重要,不应是让病人等死,生活素质才是安宁疗护的目的。

“姑息治疗则是比较早期介入的治疗法,如癌症第三期时就可使用来帮助病人,如疼痛管理,之后才可能转介到安宁疗护。姑息治疗80%都是以舒缓疼痛或疼痛管理,以及包括精神科辅导。”

在临床经验上,陈翠芬见过很多家属会提出认为对病人好的要求,但一些未必合适,只有与病人沟通后,才找出对他最好的方法。她说:“有时不是做与不做的事,而是做了之后有没有帮助?病人有权选择要不要活?家属的决定是不是真的对病人好?”

大部分人想到癌症都会联想到肿瘤科医生,然而癌症病人需要的不是一个医生,而是一组医生。

从被动转为主动

陈翠芬表示,肿瘤科医生也应该了解姑息治疗,有必要的时候就转介病人治疗。同样的,病人或家属若对安宁疗护或姑息治疗有概念,在见肿瘤科医生时也可以要求相关治疗,从被动转为主动,让病人可以减少身心的折腾。

无论是安宁疗护或姑息治疗,讲的是长期照顾方案,从病人出院回家那一刻开始,家人是否有能力照顾、后续的伤口清理、疼痛管理等。陈翠芬说,对于无法行动的重症病人,安宁疗护人员会帮病人拟定“提前照顾计划(advance care plan)”,除了护士会上门照料之外,也会事先与家属沟通,包括如何做才是为病人好,为病人在离世之前做好准备。

她坦言,尽管现在更多人对安宁疗护有概念,但对姑息治疗则不然,即使先进国如美国,70%民众都不知道这个治疗,所以我国还需要更多醒觉活动来教育人民。

越早让姑息治疗介入,可以给病人更好的生活素质。例子:一名肠癌患者每次进食后就呕吐,通过姑息治疗,医生在病人鼻子透管,抽出肚内排泄物,不然就在肚子开洞插管排出。外人看来病人已经这么辛苦,还需要做这么多延续生命的东西吗?

然而,这些医疗辅助,却大大改善了病人的最后几个月的生活素质,不必再忍受呕吐及无法进食的折磨。

陈翠芬表示,除了癌症外,姑息治疗也适合用在器官衰竭、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简称SMA)、失智症等严重疾病。“所以即使是癌症病人,在接受抗癌治疗后,来找我们谈谈,看看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包括疼痛、精神方面的咨询都可以。有些病人来见我,我也没有给他们任何治疗,只是问病人情况,聊天而已,有些病人只是想说出心中的话,但面对家人却说不出口,让他们抒发后就会觉得好多了。”

家中离世心愿因人而异

她表示理解老人家都希望在家中离世的心愿,但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她曾见过一些老人家坚持出院回家,之后却因家人无法照顾好,令自己及家人都痛苦、压力,最终选择回来。

目前在私人医院担任姑息治疗医生的陈翠芬,除了照顾住院病人之外,也会应病人要求做家诊,通常是存活期只有半年的病人,需要疼痛管理及症状控制,根据情况来调整需要的辅助仪器等。

在这过程中,她也必须给病人家属做心理建设,为病人随时离世做好准备。当病人离世后,并不意味任务结束,她都会在一个月后再送出慰问卡予病人家属,大部分做好心理建设的家属问题都不大。

“在病人清醒时,我会建议病人立遗嘱,包括急救权利。我试过被家属骂,也试过被同僚责问。当然在建议前我会先了解病人性格,希望病人能在有尊严及无忧情况下离开。”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