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9/09/2019
黄子豪.巫伊合作:巫统自掘的坟墓
作者: 黄子豪

巫统和伊斯兰党在过去的周末,正式通过结盟打造一个新的政治平台。这也对我国政坛持续投下一个巨大不确定性。如果仔细观察,两者的结盟似乎带来无限的遐想,但最终实质的效果,笔者带着老大的狐疑。

回顾马来西亚政党政治的变迁,各个政党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政治联盟,最主要的原因都是政治互补性。远到独立之前的联盟(国阵的前身),巫统、马华、国大党的结合,就形成了国内唯一一个可以代表三大民族,超过人口90%的政治实体,也因此获得英国的认可并赋予独立。而90年代初东姑拉沙里的46精神党左手牵伊斯兰党,右手牵行动党的政治操作,就是希望可以同时获得土著和非土著选票。至于烈火莫熄过后的替代阵线;以及近年的民联、希盟,无一不是以政治实力、族群选票互补为大前提。

严格来说,以上例子都是“方便面婚姻”,为了政治利益而顺势结合。因此,结盟的第一步,就只能从政党议席分配下手。这是要确保结盟过后本党的利益可以最大化,赢得更多的议席以扩大政治版图。如果结盟造成政党的政治势力互相抵消,那么盟约就会直接破碎。1999年大选由于选民担心国家更加伊斯兰化而唾弃行动党致使它惨败,进而驱使行动党于隔年退出和公正党、伊斯兰党的替代阵线,就是上述哲理赤裸裸的体现。

那么,历史上有没有因为政治意识形态而结合的呢?答案是有。那就是1960年代的劳工党和人民党结合而成的社阵。这两个左派政党,当时横扫了国内各大城市的市议会,包括乔治市、芙蓉等华人人口聚集的地区。但这也是它们政治能量的极致了。因为挂着明显的“华裔”色彩,社阵在马来乡区完全不受落。这也是他们在513过后逐渐消亡的具体原因。这同时体现马来西亚社会的政治现实:各族群、东马人民之间政治意识形态的差别是巨大的。正因如此,因政治理念而结合的政党覆盖的选民结构不足以让他们胜选当权,反而政治路线差异巨大的政党在现实情况下结盟,可以取得巨大成功。

借用上述的哲理回看巫统和伊斯兰党的结合,我们不难发觉,这个联盟太不稳定了。首先,两者政治意识形态不尽相同,却又有重叠之处。巫统以宗教、族群、国家(agama, bangsa, negara)为斗争目标,但伊斯兰党只以宗教作为唯一依归。巫统以前可以容纳东马非穆斯林的土著党员,伊斯兰党只会让他们成为“支持者”。伊斯兰党可以让穆斯林华人担任行政议员,这对巫统来说近乎不可能。就这个层面上看来,巫统正在走钢线政治,企图把三个主轴并行的政治路线,以突出“宗教”为本体,融合进伊斯兰党里。为什么是被融合进伊斯兰党,而不是相反?因为今时今日的巫统,内部无论人员、资金链都支离破碎,远不如意念强大、基层组织和动员力强大的伊党。一旦结合,伊斯兰党吞噬巫统可能性不容低估。

至于两者之间的选民议席版图与其说互补,不如称之为重叠性竞争。从509半岛的选举格局来看,除了城市化的州属如槟城、雪兰莪、柔佛,其他州属议席都是互相重叠。这就让两党结合过后注定无法平稳渡过议席分配这个政党结合必须首先解决的黄金定律。现时的操作,只是把可能爆发的矛盾延后解决。此外,和伊党相比,巫统原本最大的底蕴,就是它可以通过国阵固有机制跨过种族的鸿沟。但和伊党结盟过后,这个机制基本消亡。马华、国大党原本拥有、马来人居多的议席,无法避免将被当成巫统和伊党谈判的筹码。失去了这些议席又将导致这两党无法重振,而失去这两党的巫统则更没有底气,必须被伊党支配。这场巫统玩弄的钢线政治,结局就此预见。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